汉代几种不同形式的摔跤
汉代几种不同形式的摔跤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规定阅军大典的内容是角觝。
在奴隶制社会,狩猎为阅军大典。
狩猎时要出动战车,要射箭,要击刺,要徒手搏斗,实际上是一次联合军事演习。
战国时期军事战术有了改变,南方用水军,北方多骑兵,中原地区是采用大兵团的步兵战斗。
因此,各诸侯国的军礼就很不一致。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为什么要以角觝为军队大典之礼呢?
据《文献通考》记载:“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鐻;
讲武之礼,罢为角觝。
”这就是说,兵器都销毁了,讲武之礼才改为角觝。
这种理由是不充分的。
无论秦始皇如何收缴民间兵器,总不会连军队的兵器都收光了,只能检阅士兵的徒手搏斗技术。
真正的原因是,秦国是在中原建国的,统一天下后,军事力量也是以步兵为主,而徒手搏斗是步兵的重要作战技能,因此才定角觝为阅军大典的内容。
从现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汉朝的角觝开始分支,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并有了不同形式的摔跤。
《汉武故事》上说,汉武帝在徒手对打的基础上,“并四夷之乐,杂以童幼,有若鬼神”。
这种有音乐伴奏,有故事情节的武打称之为角觝戏。
它已经脱离了体育的范围,成了后代戏剧的滥觞。
《汉书·艺文志》中有《手搏六篇》,属于“兵家伎巧类”。
手搏又叫作弁或卞,是一种纯踢打擒拿的军事技术。
汉武帝时的大将甘延寿被选为羽林,又因为精于手搏被提升为期门。
据《汉书》金日传记载,金日当了汉武帝寝宫中的侍卫。
有一天,汉武帝尚未起床,江充与莽何罗谋反。
莽何罗携带武器闯入寝官准备刺杀汉武帝,被日发觉了。
“日摔胡投何罗殿下,得擒缚之”。
“摔胡”就是抓住脖子摔倒在地,这是一个纯粹的摔跤动作。
又过了三百多年,三国时孟康在《汉书注》中说:“摔胡,若今相辟卧轮之类也。
”“摔胡”,南北朝时称“相扑”,是以摔扑为主的技术,它和手搏、角觝戏,都有区别。
金日原是匈奴族休屠王的太子,被汉军俘虏,后入宫廷当马夫。
由于他为人忠诚,做事勤恳,被汉武帝提拔当了侍卫;
又因为擒了莽何罗有功,升为车骑将军。
后来他和霍光同是汉武帝的托孤之臣。
金日的捽胡动作可能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摔跤。
在古代文物上也有类似的图象,如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陕西洋西客省庄发掘了一座战国墓,墓中殉葬物有两块透雕铜牌。
透雕的花纹图象,在两匹战马之间,为一对长发高鼻的人,上身赤裸,下身穿长裤,互相弯腰搂抱作摔跤状(图版15)。
无论是透雕工艺特点和图中人物形象,还是墓主人的身份,都证明这是我国北方匈奴等古代民族的摔跤动作。
这种图象和金日的摔跤动作互为验证,可以认为,在西汉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式摔跤已传入中原地区,并和中原的传统角力相互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摔跤运动。
1979年,湖北省江陵凤凰山的秦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
在圆拱形篦背的两面,都有漆绘的人物画。
其中一面绘有摔跤图(图五):右边两人对搏,左边一人旁观。
三人装束相同,都是赤裸上身,着三角短裤,腰系长带,带在腰后扛结,带端飘垂于臀后。
对搏的双方正相向扑来,左边一人前伸两臂,似是裁判,图的上部有一帷幕飘带下垂,表示这场摔跤是在台上进行的。
在吉林集安县洞沟高句丽墓壁画上,也有摔跤图象(图版16)。
从出土的文物看,从比赛的场地、服饰或动作等来看,上述漆绘摔跤图和透雕铜牌摔跤图有很大的差别,这说明秦汉两代的摔跤形式已有了不同。
汉代的摔跤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分支。
汉代文物留下了不少摔跤图象,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研究。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94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