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角觝百戏与技巧

汉代的角觝百戏与技巧   杂技是一种表演的技艺,其中有许多项目,都需要具有高度的身体技巧,并有一些项目逐步演变发展成为现代体育的竞赛项目,如技巧、举重、单杠等。

而杂技中一些高难度的技巧,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所借鉴。

因此,追本溯源,杂技和体育有密切的关系,是体育发展的源头之一。

是体育吏研究的一个部分。

  杂技表演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项目是弄丸,就是用双手抛接七至九个丸铃之物的手技。

战国时有一个叫熊宣僚的人,擅长弄丸技术。

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交战,熊宜僚在阵前表演弄丸,两军士兵都停战观看,把一场干戈化为一次联欢。

如果用奥运会的宗旨相比拟,这也是起了和平、友谊的作用的。

汉代、以角觝为基础,创造了配有音乐故事情节的武打,称为角觝戏。

后来,进一步扩充发展,包括了杂技、幻术、歌舞等,称主为角觝百戏。

据张衡的《西京赋》中记载,角觝百戏中的杂技项目,大概有下列各种:爬竿。

巴渝地方的都卢人身体轻捷,擅长表演这个项目,所以被称为”都卢寻撞”。

汉代的爬竿是和顶竿相结合的。

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宴乐图》中,有一个雄壮的男子,头上顶一长竿,竿顶有一横木,有三个小儿分别在横木上做俯卧水平、悬垂水平和挂膝悬垂等动作。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代壁画《百戏图》中,则有两人在一根横杠的两端表演动作。

有点象单杠表演。

  走索。

走索就是踩绳。

有单人表演,也有双人表演,张衡在《西京赋》中说,”走索上而相逢”。

这就是双人在绳上表演。

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宴乐图》中有三人在绳上表演,两端各有一人作走舞动作,绳中间一人两手握绳倒立。

在一根绳上做手倒立,这已是一个高难度的惊险动作了:更为怵目惊心的是,在绳子下面的地上,反插了几把锋刃向上的尖刀,跌落下去就要被刺伤甚至有生命的危险。

表演者履险如夷,显示了熟练的技巧(图二○)。

  图二○汉走索倒立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技巧。

技巧表演包括手倒立、鱼跃钻过刀圈、翻筋斗跳过水盘等。

汉画像石中手倒立的图象较多。

徐州、南阳汉画像石和四川成都汉画像砖中都有高案手倒立或筋头图象(图二一、二二、二图二一汉宴乐图(倒立)画像石(江苏徐州出土)三).和林格尔壁画《百戏图》中,有一人在高台上倒立,叠了七八张台子。

南阳汉画像石《宴乐百戏图》中,一人在矮台上作单手倒立(图二四)。

山东济南出上汉代乐舞杂技陶涌中有三个男倒立陶俑(图版28)。

河南洛阳出土了倒立涌陶奁(图二五).所有汉代文物中的手倒立姿态都是抬头塌腰,双膝过头,表现了极美的人体造型。

汉代的钻刀圈,是用蔑席卷成圆筒,四周插上矛头。

从中鱼跃穿过,称为”胸突铦锋”。

跳水盘则是置盘水于前,用各种筋头翻过,象是飞燕掠水,所以称为“冲狭燕濯”。

汉代的许多种技巧表演,都已具有相当高的难度。

  戏车。

在奔跑的马车上做爬竿和走索表演,是汉代高难度的杂技表演。

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这一惊险的杂技说:“侲僮逞材,上下翻翩,突下倒而跟絓譬殒绝而复联。

”李尤在《平乐观赋》中也说:”戏车高橦连翩九仞,离台上下。

”这些记载并非有图象可证。

山东沂南的《宴乐图》中,有四马拉一辆马车奔驰,车中竖一高竿,竿下悬一大鼓,两人擂鼓:竿上有一方盘,一人在盘上做手倒立。

这是单马车上的戏车。

河南新野县出土的《戏车汉画像砖》的图象,则是两辆马车相联的双马车的戏车,两辆马车上都竖一高竿,前一辆马车高竿的横竿上,有一人用脚勾住横竿倒挂;

在他横伸的两臂上,各有一个小僮在掌中表演。

真是技艺高超,惊险绝伦。

该图的后一辆马车的高竿上蹲了一个人,手特长绳的一端,和前一辆马车上一人持绳拉成一条斜线;

在这两人手拉的长绳中,却有一人步履从容地向上迈进。

这些惊险的动作,又都是在奔驰的两辆马车上进行的,这就更增加了难度和惊险(图二六)。

表演这种高难度动作,不仅需要有过人的力量和技巧,也需要有过人的勇敢和沉着精神。

  汉代高超的杂技表演,表现了当时社会富于进取的献身精神。

惊险的动作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散骑侍郎顾臻奏曰:”杂技而伤人者,皆宜除之。

”汉代角觝百戏中的惊险杂技,以后就部分失传了。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94809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