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迷溯源
灯迷溯源 谜语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语和瘐词。
灯谜之萌芽篇 春秋战国时代的的隐语和瘐词,是灯谜的萌芽。
廋,是隐匿的意思, 廋辞就是隐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日益丰富,有时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有些话不便直说,就产生了一种借代词语,这就是隐语。
隐语,在古人的生活中应用的广泛程度,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它在外交场中(尤其是青年男女间的社交)就是智力测验的尺度,国家靠它甄别贤才,个人靠它选择配偶,甚至敌国间还靠它伺探对方的实力。
灯谜之雏形篇 西汉时,隐语和谜已成为宫廷娱乐品。
到了东汉,隐语已发展为一种雏形的文义字谜,它通过中国汉字结构的特点,一个字可拆成几个字, 在这离与合、增与减的变化中其音、形、义皆发生变化,字谜就在这种变化中产生。
但这一时期的字谜都比较粗糙。
字谜的成熟阶段是在三国时期,已不再是机械呆板的拆字,而是运用会意的手法隐字了,出现了公认的最早的文义谜。
灯谜之发展篇 “谜”到了南北朝,已成为非常时髦的玩意儿了,民间、宫廷随处可见。
这时还出现了研究谜语的著作《文心雕龙·谐隐》。
至隋、唐结束谜已更加兴盛了,出现了一些猜谜专家。
宋代,猜谜的风气非常盛行。
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等著名的文学家都有谜作散见于《全宋词》、《夷坚志》、《苕溪渔隐丛话》等诗词著作中。
并且还出现了后来灯谜所习用的“别解”,谜作已接近成熟。
“灯谜”的叫法就出现在宋代。
北宋时,猜谜成为专门的技艺。
谜的种类大大丰富了,杭州还成立了谜社组织。
此时,灯谜真正走向了广大市民,元宵佳节的灯谜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
灯谜之普及篇 明清两代, 灯谜活动的举行更加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
不仅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经常举行灯谜活动。
更重要的是,明末扬州马苍山首创了“广陵十八个”(广陵是扬州的古称),卷帘、徐妃、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
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发展到成熟阶段。
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都有猜灯谜的情节。
灯谜经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更加普及于民众。
从清代到解放前,出现了不少灯谜名家,毛际克、俞曲园、孙玉声、张起南等,都是当年谜坛的风云人物,都有研究灯谜的专著问世。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导下,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游艺又获新生,群众性的猜谜活动蓬勃开展。
各地的文化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灯谜组织,不少地区还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灯谜真正成为扎根于群众的艳丽花朵。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6956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