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十大称谓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
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
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
如今,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
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
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
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
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师经济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老师成为最受人们尊敬的称谓。
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中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
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
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
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徐特立老师贺寿时写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显示出一代伟人对老师的尊敬热爱溢于言表。
伟大文学家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颂先生的传世佳作,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一直成为老师的楷模。
我国现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胡适、梅贻琦、傅斯年、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都被人们尊称之为先生;
在当代那些教育界的元老、教授也被人们尊称为先生,如:季羡林先生、顾秉林先生、柏杨先生等。
因此,先生的称谓是对老师千古传唱的美称,它将被永久地传下去。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科学、准确、高度的评价,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承传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老师的崇高义务和职责,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谓。
如今,社会上人们越来越喜欢用人类灵魂工程师来比喻老师,表明了人们对老师职业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敬意;
老师也为这一称谓感到由衷的自豪,因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定义准确,而且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邓小平同志曾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一代伟人用园丁的称谓对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表扬优秀教师许多地方都设有园丁奖,上海、浙江、河南、甘肃、安徽、黑龙江等省市设的园丁奖是对优秀老师最高的褒奖,团中央和全国青基会也设立了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以表彰那些扎根山村和贫困地区的农村优秀教师,今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者发明与科教制作展评活动也设立了园丁奖。
1984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北京发行邮票纪念封图案为花朵与教师。
其寓意为:老师像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开祖国的花朵。
福建邮政部门在1999年教师节发行的有奖明信片图名为辛勤园丁情,学子寸草心,用以表达对老师的崇高敬意和祝贺。
今年,为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教育部推出园丁杯知识竞赛。
因此,园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最引以为荣的称谓。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
人们把老师比作慈母,主要是对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教师给予的最亲切、最真挚、最感人的尊称。
慈母首先蕴含着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爱。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结果。
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志向,精心培育,使之成才。
全国闻名的优秀教师斯霞被人们称作教育界伟大的慈母,她从教72年,以伟大母亲的慈爱精神培育每一个学生,同学们都亲切叫她妈妈。
全国优秀特级教师于漪说: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
正是这种母爱使她赢得了人们对她极大的尊敬和高度评价,并亲切称她为校园妈妈。
因此,慈母是对那些用爱辛勤耕耘育人园地女教师最高的荣誉。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著名画家潘絜兹的《春蚕颂》写道: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他对春蚕的品质进行了高度赞美。
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
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
春蚕是广大教师感到无比荣耀的称谓。
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春蚕冰清玉洁,气质高贵;
春蚕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
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春蚕这些优秀的品质,只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才无愧于这样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对蜡烛的赞美也是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
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
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喻吗?
如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似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这幅老师自勉的对联正是对蜡烛称谓的认可和自豪。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 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
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
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
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
我国历来有师生亲如父子的传统美德,老师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像孺子牛一样辛勤地耕耘,为把孺子培养成才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献、鞠躬尽瘁,不图回报。
获得孺子牛奖的全国优秀教师刘让贤扎根青海高原乡村几十年如一日,像牛一样兢兢业业地工作,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孩子,刘让贤是广大教师的杰出代表,是孺子牛精神的生动体现。
孺子牛精神表现为深怀爱心,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这些优秀品质都集中体现在我国广大教师身上。
因此把老师称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褒奖。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们对春雨的赞美由来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时雨,视春雨贵如油。
而把春雨表现得最完美意境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名篇。
人们把老师比作春雨,把学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浇灌。
我们的老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灵。
广大教师甘化春雨润蓓蕾的高尚情操,为春雨的称谓增添了无限光彩。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一个人接一个人踩着肩膀向高处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岭所创造的集体配合行动,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人们把人梯比作是: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人们把教师称作人梯,正是因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具备了这样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广大的人民教师辛勤地耕耘在教育事业的园地,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地培育人才。
而那些考上大学,走向成功,扬名立万的学生,无一不是踩在老师的肩膀上,以老师为人梯向上攀登达到人生的高峰。
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们在谈到成功的决窍时,无不认为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和因素。
学生的成功离不开老师,而老师的希望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湖北大学年近90高龄的朱祖延老教授在《教师述怀》中写道:不辞辛苦做人梯,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全部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世代延绵而甘为人梯的教师的精神。
这种无怨无悔,不图所求,甘作人梯,让学生踩在自己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是每一位教师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人梯因此成为教师们最光荣和最贴切的称谓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95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