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

作者: 刘邦 朝代: 两汉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参考资料: 1、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12

大风起兮云飞扬,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威:威望,权威。

加:施加。

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怎样得到。

安,哪里,怎样。

守:守护,保卫。

四方:指代国家。

参考资料: 1、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12

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威:威望,权威。

加:施加。

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安得:怎样得到。

安,哪里,怎样。

守:守护,保卫。

四方:指代国家。

参考资料: 1、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12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

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

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

同样的,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

”(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

“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

“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

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

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

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

故当以作“雄”为是。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

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

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

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

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

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

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

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

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

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

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

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

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关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

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

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

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

他自己却无从回答。

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

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

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参考资料: 1、 【汉】司马迁 撰,韩兆琦 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10-01 2、 萧统 编 李善 注.《文选》(全六册)---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08

寄答颜长道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贫病忧居士,雕虫累壮夫。

不能羞齿颊,幸免葬江湖。

疲马甘垂首,游鹰不应呼。

为谁归未得,山水故乡居。

拟行路难十八首

作者: 鲍照 朝代: 南北朝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更多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即使为你献上:装在金杯里的美酒,镶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绣着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装饰的帐幔,织着各种葡萄的锦缎被子。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也挡不住年岁将老红颜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64-765页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还君金钗瑇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但闻风声野鸟吟,忆平生盛年时。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讌。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直得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  《拟行路难·其六》 鉴赏   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到常清寺予哲师三绝

作者: 王炎 朝代: 宋代

扣关解后老支郎,见我丁宁问故乡。

自说病身归不得,花开叶落几凄凉。

谢江潭诸公

作者: 王炎 朝代: 宋代

相逢一解颐,款曲吐肺腑。

主人爱敬客,童孺亦呼舞。

击鲜倒家酿,花枝照樽俎。

善谑时绝倒,惜饮亦径醉。

十年一会面,此身几寒暑。

不见即相念,临分无可语。

翰墨要陶练,饮食谨调护。

行役今何时,天寒岁将莫。

故乡松梓荒,他乡寓儿女。

岂不念之深,只觉丹心苦。

天机马出塞,人事狙赋芋。

都门桂玉地,久客惮羇旅。

东风染春红,归程涉溪浒。

经过不厌数,弛担更少住。

礼简情乃真,惟宜具鸡黍。

赴洛道中作诗

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总辔登长路。

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

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

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

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余。

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

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

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

沈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

顾影凄自怜。

远水

作者: 于武陵 朝代: 唐代

悔作望南浦,望中生远愁。

因知人易老,为有水东流。

欲附故乡信,不逢归客舟。

萋萋两岸草,又度一年秋。

次李绵州和丁兴元韵二首

作者: 洪咨夔 朝代: 宋代

燕寝深凝自在香,苍髯扶病玩流光。

桃符历日又新岁,粔籹燋非故乡。

灯影参差棋溅雹,酒行杂踏横霜。

武侯遗憾谁当洗,夜半衔枚入凤翔。

别岁

作者: 吴泳 朝代: 宋代

故乡於此时,酿熟岁猪肥。

骨董羹延客,屠酥酒饷儿。

灶涂醉司命,门帖画钟馗。

多少伤怀事,溪云带梦归。

沁园春·五彩云中

作者: 陈人杰 朝代: 宋代

五彩云中,群玉峰头,是吾故乡。

为瑶池侍宴,偶违酒令,玉皇降敕,谪作诗狂。

桧柏风姿,山林气象,未到中年先老苍。

西湖路,尽留连光景,傲睨冰霜。

东窗。

翦烛焚香。

剩满引梅花进寿觞。

梦群仙相庆,烹炮麟凤,十洲同往,骖翳鸾凰。

约向人间,尽偿吟债,依旧乘风来帝旁。

如今未,且百年管领,橘绿橙黄。

1112131415 共7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