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吾道寻知止,君恩偶未忘。

忽蒙颁凤诏,兼谢剖鱼章。

莲静方依水,葵枯重仰阳。

三车犹夕会,五马已晨装。

去似寻前世,来如别故乡。

眉低出鹫岭,脚重下蛇冈。

[庐山冈名。

]渐望庐山远,弥愁峡路长。

香炉峰隐隐,巴字水茫茫。

瓢挂留庭树,经收在屋梁。

春抛红药圃,夏忆白莲塘。

唯拟捐尘事,将何答宠光?

有期追永远,无政继龚黄。

[晋时永、远二法师曾居此寺。

]南国秋犹热,西斋夜暂凉。

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

身老同丘井,心空是道......更多

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啧啧雀引雏,稍稍笋成竹。

时物感人情,忆我故乡曲。

故园渭水上,十载事樵牧。

手种榆柳成,阴阴覆墙屋。

兔隐豆苗肥,鸟鸣桑椹熟。

前年当此时,与尔同游瞩。

诗书课弟侄,农圃资童仆。

日暮麦登场,天晴蚕坼簇。

弄泉南涧坐,待月东亭宿。

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

一朝忽分散,万里仍羁束。

井鲋思反泉,笼莺悔出谷。

九江地卑湿,四月天炎燠。

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

泥秧水畦稻,灰种畬田粟。

已讶殊岁时,......更多

浔阳春三首。春来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春来触地故乡情,忽见风光忆两京。

金谷踏花香骑入, 曲江碾草钿车行。

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楼睡失明。

独有不眠不醉客,经春冷坐古湓城。

井底引银瓶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

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更多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刘兄文高行孤立,十五年前名翕习。

是时相遇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

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

衡门寂寞朝寻我,古寺萧条暮访君。

朝来暮去多携手,穷巷贫居何所有。

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

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

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蹋落花归。

张贾弟兄同里巷,乘闲数数来相访,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

我年渐长忽自惊,镜中冉冉髭须生。

心畏后时同励志,身牵前事各求名。

问我栖栖何所适,......更多

和杨同州寒食干坑会后闻杨工部欲到知予与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往来东道千余骑,新旧西曹两侍郎。

家占冬官传印绶,路逢春日助恩光。

停留五马经寒食,指点三峰过故乡。

犹恨干坑敷水会,差池归雁不成行。

首夏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炙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

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

薛刘相次埋新垄,沈谢双飞出故乡。

[薛刘二客,沈、谢二妓,皆当时歌酒之侣。

]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

至后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参考资料: 1、 李谊 .杜甫草堂诗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年04月第1版 :第274页 .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

剑南:这里指蜀地。

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

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

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

”东汉《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

金谷、铜驼: 邵注: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石崇《金谷诗序》:“余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

”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

非故乡:金谷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棣萼:《诗》:“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棣萼,以比喻兄弟。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参考资料: 1、 李谊 .杜甫草堂诗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年04月第1版 :第274页 .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

剑南:这里指蜀地。

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

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

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

”东汉《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

金谷、铜驼: 邵注: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石崇《金谷诗序》:“余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

”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

非故乡:金谷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棣萼:《诗》:“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棣萼,以比喻兄弟。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参考资料: 1、 李谊 .杜甫草堂诗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年04月第1版 :第274页 .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

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

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

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

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

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

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

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

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

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

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

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

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

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

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

(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

)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卷十四笺此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因梅花而念棣萼,总是触物伤怀。

岐亭五首(并叙)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

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

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

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

季常自尔不复杀,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

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

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従百余日也。

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更多

1112131415 共7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