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寄韩鲁州(瞻同年)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积雨晚骚骚,相思正郁陶。

不知人万里,时有燕双高。

寇盗缠三辅,莓苔滑百牢。

圣朝推卫霍,归日动仙曹。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

解有相思否,应无不舞时。

絮飞藏皓蝶,带弱露黄鹂。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无题二首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

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4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8页 3、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36页 4、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15页 5、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7-58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银床:指井栏。

一说为辘轳架。

淅(x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屧(x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qióng):蟋蟀。

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

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

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

”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作者词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纳兰性德与恋人开始恋情的地方。

就:走进,接近。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4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8页 3、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36页 4、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15页 5、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7-58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

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银床:指井栏。

一说为辘轳架。

淅(x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屧(x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qióng):蟋蟀。

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

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

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

”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作者词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纳兰性德与恋人开始恋情的地方。

就:走进,接近。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4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8页 3、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36页 4、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15页 5、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7-58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银床”是井栏的美称,也称辘轳架。

“淅沥”象指风雨,落叶声。

“屧”为鞋的衬底。

此处代指伊人行踪。

“蹙连钱”指结满野草苔痕。

“翠翘”为女子头饰物,形状像青色小鸟。

  “银床淅沥青梧老“遥应下阕尾句所点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扫”一句,则深化了前一句的写景,在井阑、庭树、落叶之外,又添了虫鸣,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现眼前。

“屧粉秋蛩扫”一句飘然起思情,由实景入虚,秋虫声声,芳草小径幽幽,伊人的芳踪已失,再也唤不回。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这句又从虚景回转,好象一个人,从杳然的往事中猛然惊醒,回到现实。

这句写他走到恋人曾经行经处,那里已是苔痕碧碧草凄凄,在草丛间偶然拾得她戴过的翠翘玉簪,胸中无限伤感却无可倾诉。

  何恨不能言,隐隐透出此词悼念的并非卢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马的恋人。

唯此,才有拾得翠翘不可言的遗恨。

  下阕所说的是容若故地重游,独立于花阴月影之下,心潮起伏。

回廊,应是他和恋人昔日常常逗留约会的地方。

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人事已非。

月华柔软如水又怎样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参考资料: 1、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8页 2、 纳兰性德著.饮水词笺校 :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3、 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2014:第11页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木叶:树叶。“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又见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参考资料: 1、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8页 2、 纳兰性德著.饮水词笺校 :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3、 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2014:第11页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木叶:树叶。“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又见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参考资料: 1、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8页 2、 纳兰性德著.饮水词笺校 :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3、 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2014:第11页

河传·春浅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春浅,红怨,掩双环。

微雨花间,昼闲。

无言暗将红泪弹。

阑珊,香销轻梦还。

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

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春浅,红怨,掩双环。

微雨花间,昼闲。

无言暗将红泪弹。

阑珊,香销轻梦还。

双环:门上双环,此代指门。

阑珊:稀疏零落。

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

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

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

两眉愁聚。

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

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

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

羁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

令夜天孙,笑人愁似许。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

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

两眉愁聚。

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

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

白狼河以北的边地,秋季偏早。

架于银河之上的鹊桥又将迎来牵牛星。

清晰的漏壶滴水声随着时间推移,淡淡的云似乎更湿润了,这正是金风玉露相逢之时。

鹊桥那端,织女的双眉忧愁地攒聚着,是要等牵牛踏着榆花归来,才好将心事说与郎听。

却又只恐,重逢之时,分明相望却没有了言语。

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

羁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

令夜天孙,笑人愁似许。

人间的别离无数,有多少人,在瓜果的筵席前,向着碧空凝望。

连理花,相思叶,随风飘散到了何处?羁旅之中的我怀思良苦,却也不及家中妻子,在冷冷清清的空房里,流泪到天明。

今夜喜相逢的织女星,笑人忧愁如许。

参考资料: 1、 王大奇编.中国历代绝妙好词赏析: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01-01:第291页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

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

两眉愁聚。

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

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

白狼河以北的边地,秋季偏早。

架于银河之上的鹊桥又将迎来牵牛星。

清晰的漏壶滴水声随着时间推移,淡淡的云似乎更湿润了,这正是金风玉露相逢之时。

鹊桥那端,织女的双眉忧愁地攒聚着,是要等牵牛踏着榆花归来,才好将心事说与郎听。

却又只恐,重逢之时,分明相望却没有了言语。

白狼河:即大凌河。

星桥:指鹊桥。

河鼓:即牵牛星。

清漏:漏,古计时器。

清漏,是将时漏中水之清移来形容时漏本身。

金风玉露:化用李商稳的《辛未七夕》诗和秦观的《鹊桥仙》词。

李诗日:“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雨露时。

”秦词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待归踏榆花:用唐诗人曾虎《织女牵牛》诗典故:“欲将心就仙郎说,借问榆花早晚秋。

” 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

羁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

令夜天孙,笑人愁似许。

人间的别离无数,有多少人,在瓜果的筵席前,向着碧空凝望。

连理花,相思叶,随风飘散到了何处?羁旅之中的我怀思良苦,却也不及家中妻子,在冷冷清清的空房里,流泪到天明。

今夜喜相逢的织女星,笑人忧愁如许。

瓜果筵:古代妇女在七夕时,常在庭中供上瓜果以庆祝牛郎织女相会。

连理:连理树,比喻夫妇恩爱深重。

相思一叶:用红叶题诗的典故。

曙:天亮。

天孙:织女星别名。

参考资料: 1、 王大奇编.中国历代绝妙好词赏析: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01-01:第291页

古决绝词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

那能朝开暮飞去, 一任东西南北吹。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 背面当可知。

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

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

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

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

噫春冰之将泮,何予怀之独结。

有美一人,于焉旷绝。

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更多

别舍弟宗一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

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

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

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

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41-42 .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

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双:指宗元和宗一。

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

按柳州乃百越地。

”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去国:离开国都长安。

六千里:《通典·州郡十四》:“(柳州)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

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

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岭南道贺州》载有桂岭县:“桂岭在县东十五里。

”瘴(zhàng):旧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百家注柳集》引孙汝听曰:“荆、郢,宗一将游之处。

”何焯《义门读书记》曰:“《韩非子》: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得相见,敏便于梦中往寻。

但行至半路即迷。

落句正用其意。

”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41-42 .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

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

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

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双:指宗元和宗一。

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

按柳州乃百越地。

”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

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去国:离开国都长安。

六千里:《通典·州郡十四》:“(柳州)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

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

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

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岭南道贺州》载有桂岭县:“桂岭在县东十五里。

”瘴(zhàng):旧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

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百家注柳集》引孙汝听曰:“荆、郢,宗一将游之处。

”何焯《义门读书记》曰:“《韩非子》: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得相见,敏便于梦中往寻。

但行至半路即迷。

落句正用其意。

”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41-42 .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

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

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

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

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笼罩了一层哀愁,十分巧妙地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一笔。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

“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

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

但又让所有的失意者无一例外地大失所望。

这“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

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

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

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

这两句,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

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参考资料: 1、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23-924 .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4142434445 共230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