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界寄裴宣州

作者: 张九龄 朝代: 唐代

故人宣城守,亦在江南偏。

如何分虎竹,相与间山川。

章绶胡为者,形骸非自然。

含情津渡阔,倚望脰空延。

远近闻佳政,平生仰大贤。

推心徒有属,会面良无缘。

目夕遵前渚,江村投暮烟。

念行祗意默,怀远岂言宣。

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

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

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

追想当年的中原的沦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

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

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

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

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

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

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

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

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2-194

长淮(huái)望断,关塞莽(mǎng)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àn)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dài)天数,非人力,洙(zhū)泗(sì)上,弦歌地,亦膻(shān)腥(xīng)。

隔水毡(zhān)乡,落日牛羊下,区(ōu)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jiā)鼓悲鸣。

遣人惊。

长淮:指淮河。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

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

谓边备松驰。

莽然,草木茂盛貌。

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

黯,精神颓丧貌。

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殆:似乎是。

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

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

膻,腥臊气。

毡乡:指金国。

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

区脱纵横:土堡很多。

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

名王:此指故方将帅。

宵猎:夜间打猎。

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d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suì),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wù),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bǎo)霓(ní)旌(jīng)。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yīng)。

有泪如倾。

埃蠹:尘掩虫蛀。

零:尽。

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

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

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静烽燧:边境上平静无战争。

烽燧,即烽烟。

“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

驰鹜:奔走忙碌,往来不绝。

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

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

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填膺:塞满胸怀。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2-194

长淮(huái)望断,关塞莽(mǎng)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àn)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dài)天数,非人力,洙(zhū)泗(sì)上,弦歌地,亦膻(shān)腥(xīng)。

隔水毡(zhān)乡,落日牛羊下,区(ōu)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jiā)鼓悲鸣。

遣人惊。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

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

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

追想当年的中原的沦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

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

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

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长淮:指淮河。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

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

谓边备松驰。

莽然,草木茂盛貌。

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

黯,精神颓丧貌。

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殆:似乎是。

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

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

膻,腥臊气。

毡乡:指金国。

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

区脱纵横:土堡很多。

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

名王:此指故方将帅。

宵猎:夜间打猎。

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d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suì),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wù),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bǎo)霓(ní)旌(jīng)。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yīng)。

有泪如倾。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

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

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

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

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

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埃蠹:尘掩虫蛀。

零:尽。

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

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

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静烽燧:边境上平静无战争。

烽燧,即烽烟。

“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

驰鹜:奔走忙碌,往来不绝。

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

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

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填膺:塞满胸怀。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2-194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

“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

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

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

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

”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

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

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

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

谁实为之?

天耶?

人耶?

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

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

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

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

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

“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

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

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

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

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

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

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

汴京渺远,何时光复!

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

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

“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

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

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

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受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

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

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

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

”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

“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

“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

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皆可印证。

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

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

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

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

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

“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亦可通。

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头》,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此句格。

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

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

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心思。

宴会的地点在建康,词人唱出“长淮望断”,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

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诗句)的现实中来。

一阕之内,波澜迭起。

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

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

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

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

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神。

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词》语,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

同时,《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

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

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

就像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

参考资料: 1、 宛敏灏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27-1428

六州歌头·长怀望断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长怀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早发诸暨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征夫怀远路,夙驾上危峦。

薄烟横绝巘,轻冻涩回湍。

野雾连空暗,山风入曙寒。

帝城临灞涘,禹穴枕江干。

橘性行应化,蓬心去不安。

独掩穷途泪,长歌行路难。

追和东坡立春韵寄彦逢弟

作者: 王之道 朝代: 宋代

荏苒岁云暮,艰难予岂堪。

关山怀远别,弓矢废清谈。

风色霁还暖,梅梢春已酣。

信音惊远雁,心绪乱游蚕。

投笔班超近,擒戎李靖慙。

行吟望西北,赴难有虞潭。

拟古别离

作者: 沈佺期 朝代: 唐代

白水东悠悠,中有西行舟。

舟行有返棹,水去无还流。

奈何生别者,戚戚怀远游。

远游谁当惜,所悲会难收。

自君阒芳躧,青阳四五遒。

皓月掩兰室,光风虚蕙楼。

相思无明晦,长叹累冬秋。

离居久迟暮,高驾何淹留。

九日寄秦觏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一阵疾风把雨云吹垮,明净的江面上飘着绚丽的晚霞。

我舟泊岸边,系好了船缆,只见树丛中的祠庙周围,飞旋著一群群求栖的乌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唉,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我举杯想畅饮可又不堪酒力,自己早已愁白了头发!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我曾十年飘泊,寄人篱下,佳节里哪有心思赏花观景,真是白白辜负了故乡的菊花。

登高望远,我的心与你同在,永难忘却年轻的风流,年轻的潇洒。

今天,我虽然老了,但逢此良辰,怀想你的绵绵情意越发增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呵,像你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步此时岂能不结伴登高、饮酒戏耍?

狂写风吹落帽那样的诗篇,定能胜过那孙盛、孟嘉!

参考资料: 1、 彭勃等编著.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国古代的社交名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55-156 2、 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39-940 3、 吕震邦 申修福.律诗三百首今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424-425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诗人由苏轼、傅尧俞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

徐州是诗人的家乡。

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数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充满欣慰。

但同时又想到那与他“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感到惆怅。

于是他以诗寄友,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

  作者首先从所见的景物下笔。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两句描绘的是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

傍晚时分,一阵急风将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

从系在水边的船上,可以看到茂盛草木包围着的土地庙中,已有暮鸦来集。

见到祠庙,才使诗人想起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

人逢佳节,不能少了吟诗喝酒赏菊花,何况诗人此刻心情颇佳,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不喝到酒酣耳热、颓然醉倒而不罢休之势。

但他“九日清尊欺白发”,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

这年诗人才三十五岁,却说“白发”,这是因为“发短愁催白”(《除夜对酒赠少章》),在“十年为客负黄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诗人为前途渺茫而发愁,为生活无着而发愁,早就愁白了头。

眼前欢乐的节日气氛,使他回忆起不久前的流离生活。

那时,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寄人篱下,重阳佳节没有心思赏花喝酒,白白辜负了黄花。

这一联,“九日”句写他眼前所见,“十年”句忆往事。

诗人眼前略有兴致,开怀畅饮;

而往事却不堪回首。

一喜一怨,感情复杂,往复百折,极其沉郁。

  接着,诗人抒发自己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

九日登高是当时的风俗,一般写重阳节的诗中都要提到,并非一定是实指。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两句是写对秦觏的怀念。

垂老之年,逢此佳辰,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方的朋友,他的心仿佛仍然留在朋友身边。

这样一位天下闻名的“淮海少年”,逢此佳节不可能无所创作。

方回以为,“无地落乌纱刀”,用典极佳。

这一句是用东晋孟嘉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阳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写一文回敬,都写得很好。

从比,“九日脱帽”就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

作者巧妙地用此典故,说明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而逢此佳节,仍兴致勃勃,何况有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

他要结伴登高,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慰勉之意、期望之心,全都凝聚在此联之中了。

  这首诗颇有特色。

既是“九日”,那么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

既然是寄友,那么他当时的处境、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祝愿等也有所交代。

作者用精炼的笔触,巧妙剪裁安排。

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采菱歌

作者: 鲍照 朝代: 南北朝

思今怀近忆。

望古怀远识。

望古复怀今。

长怀无终极。

对残雪怀欧阳永叔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穷腊一尺雪,跨春气逾严。

童仆苦病瘃,庭户无与杴。

日消夜复冻,霰积泥相腌。

懒出独怀远,何由寄江帆。

送昙颖上人往庐山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浔阳几千里,无不见炉峰。

苍翠入众目,岩壑少行踪。

高僧忽独往,杳杳怀远公。

尝闻虎溪上,醉令或来同。

而今竞邀致,几里闻松风。

尘心古难洗,瀑布垂秋虹。

12345 共7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