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自涉希寿来

作者: 程大昌 朝代: 宋代

自涉希寿来,疑道无多岁月。

昨夜风吹好梦,报前途康吉。

石桥坚壮跨黄河,不用资舟楫。

管取身心安泰,阅椿龄千百。

杂剧·破苻坚蒋神灵应

作者: 李文蔚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苻坚领卒子上)(苻坚云)府库充实聚宝珍,数年修政以安民。强兵富国兴王地,守治长安号大秦。某乃秦公苻坚是也。原祖中蒲人氏,我父乃蒲洪,授都督之职,后改姓苻。永和六年十一月,某将兵入长安,初归民心未定,某遣使赴建康,各举孝悌廉直。有吕婆楼举王猛有谋略之才,某招纳用之,某拜他为军师。修政以来,开辟田畴,练习军士,因此上国富兵强,数载秦国大治。某心中惟有一件大事,未曾称意。某与军师商议,看此......更多

行路难三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更多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遥想当年,姜太公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大道虽宽广如青天,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那不合我心意。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发迹之前被淮阴市井之徒讥笑,贾谊才能超群遭汉朝公卿妒忌。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君不见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为君主效力。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隐于荒草之中,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行路难,归去来!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85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箸:筷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lì)。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白狗:一作“白雉”。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yè)裾(jū)王门不称情。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曳裾: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jiǎ)生。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huì)折节无嫌猜。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邹衍。折节:一作“折腰”。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yíng)蔓(màn)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萦:回旋缠绕。蔓草:是一种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行路难,归去来!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首阳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自古贤达人: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陆机雄才岂自保:《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华亭鹤唳(lì)讵(jù)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这两句还是写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君不见吴中张翰(hàn)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85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箸:筷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遥想当年,姜太公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大道虽宽广如青天,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lì)。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白狗:一作“白雉”。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yè)裾(jū)王门不称情。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那不合我心意。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曳裾: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jiǎ)生。韩信发迹之前被淮阴市井之徒讥笑,贾谊才能超群遭汉朝公卿妒忌。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huì)折节无嫌猜。君不见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邹衍。折节:一作“折腰”。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为君主效力。 昭王白骨萦(yíng)蔓(màn)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隐于荒草之中,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萦:回旋缠绕。蔓草:是一种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行路难,归去来!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首阳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自古贤达人: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陆机雄才岂自保:《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华亭鹤唳(lì)讵(jù)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这两句还是写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君不见吴中张翰(hàn)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85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诗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八十四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绔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此时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其三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 2、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第1525页 3、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8-231

北风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

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

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

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

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

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

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

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

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

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

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

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

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

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

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

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

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

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4-236 .

塞上曲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

回渡黄河,凯旋收兵。

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

大汉:汉朝,实指唐朝。

中策:中等之策。

《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

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

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2]  2.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

颉利请和,引兵而退。

见《旧唐书·突厌传》。

此即写此事。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

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

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

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

正义曰:《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

《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萧条:平静之意。

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

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

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

骠骑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

“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别陕州王司马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笙歌惆怅欲为别,风景阑珊初过春。

争得遣君诗不苦,黄河岸上白头人。

隋堤柳-悯亡国也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 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 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

紫髯郎将护锦缆, 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 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

龙舟未过彭城阁, ......更多

送欧阳辩监澶州酒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汗血驾鼓车,何従致千里。

纷纷糟曲间,欲试贤公子。

君家江南英,濯足沧浪水。

却渡旧黄河,涨沙埋马耳。

由来付造物,倚伏何穷已。

当念楚子文,三仕无愠喜。

浪淘沙九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更多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ǒ)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qióng)砂。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yuān)鸯(yāng)出浪花。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zhǎn)沙,青楼春望日将斜。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误作"定"。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wēi)。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江隈:江湾。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chán)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谗言:毁谤的话。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千淘万漉(lù)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漉:水慢慢地渗下。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平齐行二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胡尘昔起蓟北门,河南地属平卢军。

貂裘代马绕东岳, 峄阳孤桐削为角。

地形十二虏意骄,恩泽含容历四朝。

鲁人皆解带弓箭,齐人不复闻箫韶。

今朝天子圣神武, 手握玄符平九土。

初哀狂童袭故事,文告不来方振怒。

去秋诏下诛东平,官军四合犹婴城。

春来群乌噪且惊, 气如坏山堕其庭。

牙门大将有刘生,夜半射落欃枪星。

帐中虏血流满地,门外三军舞连臂。

驿骑函首过黄河, 城中无贼天气和。

朝廷侍郎来慰抚,耕夫......更多

678910 共4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