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破苻坚蒋神灵应 文
北风行 文翻注译赏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
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
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
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
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
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
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
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
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
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
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
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
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
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
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
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
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
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4-236 .
塞上曲 文翻注赏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
回渡黄河,凯旋收兵。
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
大汉:汉朝,实指唐朝。
中策:中等之策。
《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
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
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2] 2.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
颉利请和,引兵而退。
见《旧唐书·突厌传》。
此即写此事。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
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
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
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
正义曰:《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
《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萧条:平静之意。
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
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
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
骠骑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
“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别陕州王司马 文
隋堤柳-悯亡国也 文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 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 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
紫髯郎将护锦缆, 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 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
龙舟未过彭城阁, ......更多
浪淘沙九首 文注赏
平齐行二首 文
胡尘昔起蓟北门,河南地属平卢军。
貂裘代马绕东岳, 峄阳孤桐削为角。
地形十二虏意骄,恩泽含容历四朝。
鲁人皆解带弓箭,齐人不复闻箫韶。
今朝天子圣神武, 手握玄符平九土。
初哀狂童袭故事,文告不来方振怒。
去秋诏下诛东平,官军四合犹婴城。
春来群乌噪且惊, 气如坏山堕其庭。
牙门大将有刘生,夜半射落欃枪星。
帐中虏血流满地,门外三军舞连臂。
驿骑函首过黄河, 城中无贼天气和。
朝廷侍郎来慰抚,耕夫......更多
长歌行 文翻注译赏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算没法做个安期生那样的仙人,喝醉了,在东海里骑着鲸鱼玩耍游荡;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也该做个李西平那样的名将,带兵杀敌,收复沦陷的国土与首都长安。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可怜我,什么功名也没建立,年龄却已老大,白发萧骚;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傍晚躺在这成都的古庙,眼见着落日的余晖,装点这僧房的纱窗。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哎,难道我这个驰骋沙场的杀敌能手,就成了这么个做做诗的无用之辈,像寒蝉那样?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酒兴来时我把桥边酒家的酒都买光;
长长的酒瓶,把大车全都堆满。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唤来了乐队奏起悲壮的音乐助兴,喝起来犹如黄河水倾倒在钜野中一样。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我平时滴酒不沾,这番豪迈气概,顿时令许多人惊讶感叹。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
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什么时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复了飞狐城,凯旋归来,与将士宴会欢笑!
参考资料: 1、 陆游.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5页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安期生:传说是秦始皇时的仙人。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犹当:应当。
表愿望。
李西平:唐朝名将李晟(成)因平定叛乱有功,封为西平王。
枭(xiāo):杀。
旧京:指唐朝京城长安。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从叛将朱泚手中收复长安城。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来无情:无情地生长。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成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
陆游时在成都,寄寓在多福院。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岂其:难道。
表反诘。
寒螿(jiāng):寒蝉。
似蝉,体较小。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市桥:桥名,在成都石牛门。
磊落:酒瓶堆叠的样子。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哀丝豪竹:指悲壮的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剧饮:放量喝酒。
钜野:古代大泽名。
旧址在今山东钜野县附近,临近黄河。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顿:立刻。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匣:剑鞘。
宝剑夜有声:这是表示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何当:哪时能够。
凯旋:胜利归来。
飞狐城:在今河北省涞源县。
当时被金人侵占。
参考资料: 1、 陆游.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5页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算没法做个安期生那样的仙人,喝醉了,在东海里骑着鲸鱼玩耍游荡;
安期生:传说是秦始皇时的仙人。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也该做个李西平那样的名将,带兵杀敌,收复沦陷的国土与首都长安。
犹当:应当。
表愿望。
李西平:唐朝名将李晟(成)因平定叛乱有功,封为西平王。
枭(xiāo):杀。
旧京:指唐朝京城长安。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从叛将朱泚手中收复长安城。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可怜我,什么功名也没建立,年龄却已老大,白发萧骚;
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来无情:无情地生长。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傍晚躺在这成都的古庙,眼见着落日的余晖,装点这僧房的纱窗。
成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
陆游时在成都,寄寓在多福院。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哎,难道我这个驰骋沙场的杀敌能手,就成了这么个做做诗的无用之辈,像寒蝉那样?
岂其:难道。
表反诘。
寒螿(jiāng):寒蝉。
似蝉,体较小。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酒兴来时我把桥边酒家的酒都买光;
长长的酒瓶,把大车全都堆满。
市桥:桥名,在成都石牛门。
磊落:酒瓶堆叠的样子。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唤来了乐队奏起悲壮的音乐助兴,喝起来犹如黄河水倾倒在钜野中一样。
哀丝豪竹:指悲壮的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剧饮:放量喝酒。
钜野:古代大泽名。
旧址在今山东钜野县附近,临近黄河。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我平时滴酒不沾,这番豪迈气概,顿时令许多人惊讶感叹。
顿:立刻。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
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
匣:剑鞘。
宝剑夜有声:这是表示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什么时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复了飞狐城,凯旋归来,与将士宴会欢笑!
何当:哪时能够。
凯旋:胜利归来。
飞狐城:在今河北省涞源县。
当时被金人侵占。
参考资料: 1、 陆游.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5页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诗用浪漫手法开始,前四句谈自己生平的抱负:或者做个安期生那样的神仙,游戏人生;
要么做个李西平那样的名将,杀敌立功。
这四句写得气势很雄壮,与李白《将进酒》等古风一样,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激励,使人进入振奋的状态。
就表达上来说,前者又只是后者的陪衬,做神仙是幻想,做名将才是诗人努力想实现的方向。
同时,用李西平事又十分贴切当时时局,陆游正是想要同李西平扫平逆贼、收复旧京长安一样扫平金虏、收复旧都汴京。
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愿望是那么地虚无缥缈。
诗人回到了现实,便把前四句放出的狂澜一下子倒挽回来,进而感叹自己,年龄老大,功业无成,只能闲居在僧寮,无聊地躺着,默送着夕阳西下。
他想着,像自己这样的战士,就不能只作个诗人,发出凄苦的吟声,这决不是自己所愿意的,于是诗在沉重的压抑中再度放开,故作豪语,先写自己放浪于酒,意气奋发,从而在吐露心中郁结的烦闷时,又表现自己的豪情、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收复失地,饮酒庆功。
末两句结得很自然,既承上饮酒而来,又与起首要做李西平遥遥呼应。
后人评放翁诗十九都是从军之作,这首诗虽然是闲居遣怀,主题仍与从军诗保持了一致。
诗的格调雄放豪轶,悲中带壮,既有不满与牢骚,又充满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无论是醉歌作达还是自我排遣,都紧密围绕对国事的关心与对未来的信心,所以很有鼓舞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942-9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