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儒风爱敦质,佛理赏玄师。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

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

寒销直城路,......更多

春望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参考资料: 1、 范国平.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14-116页 2、 李存仁.新编初中古诗文一看通 .广州市: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1页 3、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9-50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当。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参考资料: 1、 范国平.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14-116页 2、 李存仁.新编初中古诗文一看通 .广州市: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1页 3、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9-50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当。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参考资料: 1、 范国平.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14-116页 2、 李存仁.新编初中古诗文一看通 .广州市: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1页 3、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9-50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278-279页 2、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文言诗文学习指导 语文 七年级 .北京市:语文出版社,2004年:188-189页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更多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这时音声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弹者好像能兴风作雨,让人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坐立不宁。弹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听众无不为之流泪,君章质夫无不为之倾心同感。 参考资料: 1、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宋词鉴赏大典,新华电子书籍
昵(nì)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rǔ)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xù)搅青冥。昵昵:音逆,古音尼。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尔汝:表亲昵。填然:状声响之巨。青冥:①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②形容青苍幽远。指山岭。③指海水。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jī)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跻攀:登攀。跻音机。寻:长度单位。《史记·张仪传》有“蹄间三寻”。索隐云“七尺曰寻。”亦有云八尺为寻者。如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皆惯见之长度也。 参考资料: 1、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宋词鉴赏大典,新华电子书籍
昵(nì)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rǔ)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xù)搅青冥。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昵昵:音逆,古音尼。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尔汝:表亲昵。填然:状声响之巨。青冥:①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②形容青苍幽远。指山岭。③指海水。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jī)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这时音声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弹者好像能兴风作雨,让人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坐立不宁。弹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听众无不为之流泪,君章质夫无不为之倾心同感。跻攀:登攀。跻音机。寻:长度单位。《史记·张仪传》有“蹄间三寻”。索隐云“七尺曰寻。”亦有云八尺为寻者。如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皆惯见之长度也。 参考资料: 1、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宋词鉴赏大典,新华电子书籍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轼通过联想,在上阙运用以形象描写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在下阙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诗具备与原作不同的艺术韵味。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亲昵地私语 ,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轻柔而又哀怨。“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结尾的“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给人缥渺幽远之感,。"回首暮云远",让人联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之将士,也与上文中“轩昂勇士”相联系,将独立的音乐片段串起来。白云浮动,柳絮漂浮,若有若无,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却逗人情思。   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与啁哳之声相伴,唯独彩凤不鸣。这里写以凤凰不鸣,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点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内涵的,从不在言语上夺人眼球。之后琴声在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 ,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推手从归去”描写的是琴师奏完将琴推开的动作,也在其中暗示这诗人心中归隐的情怀。“无泪与君倾”,表现出诗人此时肠中之郁结,比起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不堪较之,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虽然无落泪,但是更加表现出心情的郁结。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即把韩愈的诗文《听颖师弹琴》剪裁改曲词,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资料: 1、 宋词鉴赏大典,新华电子书籍 2、 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二

流莺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

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

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71 .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2-213 .

流莺(yīng)漂(piāo)荡复参(cēn)差(cī),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巧啭(zhuàn)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啭:鸟宛转地鸣叫。

佳期:美好的时光。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

”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不忍:一作“不思”。

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

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71 .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2-213 .

流莺(yīng)漂(piāo)荡复参(cēn)差(cī),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

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巧啭(zhuàn)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

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啭:鸟宛转地鸣叫。

佳期:美好的时光。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

”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不忍:一作“不思”。

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

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71 .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2-213 .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张《会笺》系此诗为大中三年(849)春长安之作。

此诗乃苦闷之词,写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

全诗咏物抒情,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云:"此作者自伤漂荡,无所归依,特托流莺以发叹耳。

渡陌临流,喻己之东川、岭表,身不由己也。

"此诗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张《会笺》曰:"含思宛转,独绝今古。

"   这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

写作年份不易确定。

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

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

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

“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

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

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

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

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

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

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陆发荆南始至商洛》)。

“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注脚。

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 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 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

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

这一联和《蝉》的颔联颇相似。

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

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

“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

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

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

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

“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   “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

”末句从此化出。

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

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

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

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

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 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

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10-1212 .

南溪始泛三首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

幽事随去多,孰能量近远。

阴沈过连树,藏昂抵横坂。

石粗肆磨砺,波恶厌牵挽。

或倚偏岸渔,竟就平洲饭。

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余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

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

山农惊见之,随我劝不休。

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

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

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

幸有用余俸,置居在西畴。

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

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

但恐烦里闾,时有......更多

戏赠友人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就像那将水从井中提上来的告诉绳索。

”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这首诗是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诗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辛苦事。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离别诗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人远精魂近。

寤寐梦容光。

过友人山庄

作者: 姚合 朝代: 唐代

蕙带缠腰复野蔬,一庄水竹数房书。

举头忽见南山雪,便说休官相近居。

解连环·秋情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暮檐凉薄。

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

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

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

掩綀帷倦入,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银瓶恨沉断索。

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

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

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

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暮檐凉薄。

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

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

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

掩綀帷倦入,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银瓶恨沉断索。

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

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

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

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词人善于捕捉瞬间情感中的细微感受,将对恋人的爱怜抒发得淋漓尽致。

吴文英早年在苏州结识某女子。

近世词家据吴词作过许多分析,推断他在苏州有一妾,后被遣去。

但将他关于苏州情事的词串连比照,可以确认那位女子并非与他朝夕相处之妾,应为一位民间歌妓。

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吴文英对她的情感是真挚深厚的,他在词作里常以极隐讳的笔法抒写无尽的哀怨。

这首词是词人寓居苏州的后期、在其恋爱悲剧发生之后作的。

充分抒发出作者的一腔忧怨之情。

  词的起笔“暮檐凉薄”,点明环境和时间。

暮色已沉,人在檐下,感到秋之凉意,一语即营造出寂寞凄凉的氛围。

清风吹动庭竹,使主人公产生故人来访的幻觉。

“疑”字将读者带入恍惚迷离的境界,有似梦非梦之感。

此两句用李益“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竹窗闻风》)诗句,“故人”即所钟情的那位女子。

“邈”,渺远之意;

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这些描写表现的均为非现实的梦幻般的情境。

“渐夜久”表现由暮入夜的过渡。

“闲引流萤”乃用唐代诗人杜牧《秋夕》“轻罗小扇扑流萤”句意,写出故人天真可爱的情态;

借着微弱的萤光,从她的“素怀”暗里见到“纤白”。

这几句词意较为模糊,作者有意以某些优美的细节片断暗示幽会时留下的难忘印象。

  传说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能吹云和之笙,词中的“双成”即以仙子借指故人。

双成在梦中远去,凤笙之音渐渐消逝了。

一切均是梦境,惊醒时已是“玉绳西落”。

吴文英喜用生僻的典故,词语十分难解。

“玉绳”乃玉衡的北二星,玉衡为纬书中所指北斗七星的第五星,是斗柄的部分。

玉绳西落标志下半夜已过。

  这时主人公才由外室进到内室。

放下布帷,欲进内室,却又“倦入”,当是梦境历历触动了对往事的回忆,故“又惹旧愁”。

不能忘记,在庭栏的角落还留有故人的粉汗香气。

  对往事的思念,令词人抚今追昔倍加伤痛。

词的过片以特殊的意象深刻地表达这种悲痛的情感。

“银瓶”是古时汲水用的器具。

“银瓶恨沉断索”援用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句意。

汲水时丝绳意外地断绝,白诗以此比喻“似妾今朝与君别”,言中道分离,遗恨无穷。

他们恋爱悲剧的发生,似乎早在预料之中:“梧桐未秋,露井先觉”,飘零摇落的命运是注定的了。

“抱素影、明月空闲”,即叶梦得《虞美人》“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之意。

团扇如月,扇面上绘有素女的小影,已积有灰尘。

“抱”,持也;

团扇曾经是她用来“闲引流萤”的,“明月空闲”意为它已闲着无人用了。

这纪念物上以丹青绘的小影封尘已久,可是那秀眉却依稀动人。

  词锋至此陡然一转。

“翠冷红衰”,一派衰落凋残的景象。

“西池”在吴文英关于苏州情事的词中多次出现,当为词人寓所阊门外西园之内的池。

在这凋残衰谢的季节、清寂冷落的秋夜,怕有轻微的声响惊起西池里的睡鱼,西池的鱼跃又将搅扰静寂的秋夜和人的思绪。

因为主人公正因西池的落花回味起故人留下的一个销魂印象:“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湘娥”本为传说中的湘妃。

近世词家考证,认为吴文英在苏州所恋者原籍湖湘,所以“湘娥”或“湘女”皆借指苏州故人。

记得那次幽会时,她偷偷解下轻薄的绛色绡衣。

词的结尾颇具新意,幸福美好的形象用以作为悲伤之词的结尾,同今昔的劳燕分飞恰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了回环往复悲喜交集的艺术效果。

  吴文英是属于那种情感细腻丰富的人,最善于捕捉并表现瞬间的、形象鲜明的主观感受。

在他的作品中,许多意象具有纤细的主观感受性质,又以晦涩的语句表现出来,其词意往往缥渺朦胧,恰似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

这首词的整体使人如临梦境,比如故人团扇扑萤,令人难辨是梦幻还是往事;

银瓶断索、梧叶早坠,未知其人是离是亡。

在词的结构上虽也有时间关系的交代,但意群之间总有较大的跳跃或转折,而且往往不甚连属。

如下阕的四个意群之间便缺乏应有的顺序联系,结尾则似有词意未尽之感。

这正是梦窗词结构奇幻的特点。

理解梦窗词较为困难,如果细续便会发现作者的表现方式是艺术化的,所表达的情感则是复杂、真挚和缠绵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1990-1992页 .

忆旧游·渺山城故苑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渺山城故苑,烟横绿野,林胜青油。

甚相思只在,华清泉侧,凝碧池头。

故人念我何处,坠泪水西流。

念寒食如君,江南似我,花絮悠悠。

不知身南北,对断烟禁火,蹇六年留。

恨听莺不见,到而今又恨,睍睆成愁。

去年相携流落,回首隔芳洲。

但行去行来,春风春水无过舟。

678910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