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三日对月 文
【正宫】汉东山 文
骑鲸沧海汲,高枕白云窝。
人生梦南柯,睡觉来也未哥,积玉堆金待如何?
田地阔,儿女多,惹争夺。
西村小过活,老子自婆娑。
千家饭一钵,饱了人也未哥,紫绶金章闹呵呵。
不如我,芳草坡,钓鱼蓑。
绿袍翻败荷,醉后自磨跎。
市上小儿多,要钱也未哥,暮四朝三笑呵呵。
蓝采和,没奈何,假风魔。
红妆间翠娥,罗绮列笙歌。
重重金玉多,受用也未哥,二鬼无常上门呵。
怎地躲?
索共他,见阎罗。
香风瑞锦窠,凉月素银波。
兰舟夜如何?
晚凉也未......更多
【双调】折桂令_村庵即事掩 文
村庵即事掩柴门啸傲烟霞,隐隐林峦,小小仙家。
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
五亩宅无人种瓜,一村庵有客分茶。
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
崔闲斋元帅席上绣帘开语燕呢喃,柳眼青娇,杏脸红酣。
春日迟迟,香风淡淡,相府潭潭。
环粉黛犀梳玉辔,引儿孙竹马青衫。
坐客江南,妙舞清歌,阔论高谈。
九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容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更多
【正宫】端正好_渔乐钓艇小 文
渔乐钓艇小苫寒波,蓑笠软遮风雨,打鱼人活计萧疏。
侬家鹦鹉洲边住,对江景真堪趣。
【滚绣球】黄芦岸似锦铺,白蘋渡如雪米莫。
野鸥闲自来自去,暮云闲或转或舒。
日已无,月渐出,映蟾光满川修竹,助风声两岸黄芦。
收纶罢钓寻归路,酒美色鲜乐有余,此乐谁如?
【倘秀才】睡时节把扁舟来缆住,觉来也又流在芦花浅处,荡荡悠悠无所拘。
市朝远,故人疏,有樵夫做伴侣。
【脱布衫】雨才过山色模糊,月初升桂影扶疏。
恰离了聚野猿白云洞口......更多
浣溪沙 文
大德歌·冬 文翻注译赏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
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
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大雪纷飞,掩蔽重门,不由得人不断魂,消瘦憔悴得有如江梅而失去往日之风韵。
抬眼望去,哪里是清江江上村?
香闺里冷落谁来理睬与慰问?
好一个面容憔悴翘首远望的凭栏人!
好一个”句:意谓思妇在大雪纷飞中倚着楼栏,面容憔悴地翘望远人的归来。
凭阑,即凭栏。
参考资料: 1、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20-23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
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断魂:形容人极度悲伤。
江梅:暗用梅妃之典。
梅妃,唐玄宗的妃子,本姓江,因爱梅,玄宗赐名梅妃。
韵:风韵。
那里:即哪里。
此句是写思妇遥望远处的景象。
“好一个”句:意谓思妇在大雪纷飞中倚着楼栏,面容憔悴地翘望远人的归来。
凭阑,即凭栏。
参考资料: 1、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20-23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
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大雪纷飞,掩蔽重门,不由得人不断魂,消瘦憔悴得有如江梅而失去往日之风韵。
抬眼望去,哪里是清江江上村?
香闺里冷落谁来理睬与慰问?
好一个面容憔悴翘首远望的凭栏人!
断魂:形容人极度悲伤。
江梅:暗用梅妃之典。
梅妃,唐玄宗的妃子,本姓江,因爱梅,玄宗赐名梅妃。
韵:风韵。
那里:即哪里。
此句是写思妇遥望远处的景象。
“好一个”句:意谓思妇在大雪纷飞中倚着楼栏,面容憔悴地翘望远人的归来。
凭阑,即凭栏。
参考资料: 1、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20-23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
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这支小令,多半内容反映的是闺中少妇绝望的心情。
开头两句“雪纷纷,掩重门”,点明季节,说年冬腊月,大雪纷飞,造成交通阻塞的困难,远行人就更不易归来了,少妇不能不为之心碎。
在这个时候,要表露少妇的感情再也容不得半点含蓄,因此第三句接着直抒胸臆,明白写出了“不由人不断魂”的惨痛句子。
第四句“瘦损江梅韵”,以梅妃的故事作比,表明思妇由于怀念远方丈夫而变得削瘦,失去了往昔的风韵。
第五句“清江江上村”,是化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等词句的意境,进一步表现少妇的孤寂与悲痛之情。
第六句“香闺里冷落谁瞅问”,是少妇发出无可奈何的慨叹。
小令的重点句则是最后的“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在大雪纷飞,家家紧闭重门这样严寒的日子里,冒雪凭栏遥望远方归人。
在漫天风雪中,惟有她依栏远望、凝思,表达思念之情的深沉严冬都封杀不了。
“好”字意义双关,下得非常妙,它似是修饰“憔悴”,用作甚辞,有“很”“太”等意,寄寓着作者深厚的同情,但也有更多的赞赏之意。
此句一扫上文所言绝望的情绪,显示出一个少妇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性格。
有此一句,才显出此曲的精妙之所在,它可以使全篇的消沉气氛为之一振。
此曲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前后矛盾对立的写法。
前面几句极写少妇的绝望心情,经彩笔左涂右抹,色调越来越浓,似乎已经绝望到底,而最后一句,则急转直下,一反常态。
这样,先抑后扬,更富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