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掖梨花(一作海棠。与丘为、皇甫冉同作) 文
菊花 文翻注译赏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参考资料: 1、 曾炽海,张新涛,顾圣皓 .大地的微笑 中国花诗品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10 :第102页 . 2、 毋永利 .古诗观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09 :第277页 .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融融:光润的样子。
冶冶:艳丽的样子。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
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
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
官至散骑廷尉。
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禁:禁受,承当。
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怯:胆怯、担心。
残:一作“斜”。
愿泛金鹦(yīng)鹉(wǔ),升君白玉堂。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升:摆进。
参考资料: 1、 曾炽海,张新涛,顾圣皓 .大地的微笑 中国花诗品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10 :第102页 . 2、 毋永利 .古诗观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09 :第277页 .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融融:光润的样子。
冶冶:艳丽的样子。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
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
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
官至散骑廷尉。
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禁:禁受,承当。
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怯:胆怯、担心。
残:一作“斜”。
愿泛金鹦(yīng)鹉(wǔ),升君白玉堂。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升:摆进。
参考资料: 1、 曾炽海,张新涛,顾圣皓 .大地的微笑 中国花诗品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10 :第102页 . 2、 毋永利 .古诗观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09 :第277页 .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
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
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
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
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
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
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
菊中有我,我中有菊。
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
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
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
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
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
“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
“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
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
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
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
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
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
“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
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
“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
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
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
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
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
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
《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
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
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
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
“禁”此处是避忌之意。
“重露”即浓重的霜露。
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
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
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
多少有些迟暮之感。
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泛,指以菊花浸酒。
“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
《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
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
“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
此处暗指朝廷。
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
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甸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
写物而不离人。
物与己交融在一起。
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
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
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
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
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
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
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参考资料: 1、 靖宇主 .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词典 上 :辽海出版社 ,2001.09 :76-78 .
北青萝 文翻注译赏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人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
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
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
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
“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
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
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
“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
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
”“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
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
“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
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
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
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
“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
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
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综观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
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
诗人先将笔墨集中在探访之上,描写僧人居住状态的孤独。
用“独敲”一联勾勒,“独”字和“一”字均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孤”字。
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
最后写诗人访僧忽悟禅理之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
此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惮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咏史二首·其二 文翻注译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
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shē)。
何须琥(hǔ)珀(pò)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xūn)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shē)。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何须琥(hǔ)珀(pò)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几人曾预南薰(xūn)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
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
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
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
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
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
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
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幽居冬暮 文翻译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是鸟翅膀被摧残的日子,在郊外园林寂寞的时节。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晨鸡因树上雪光而惊啼,鸭子在严寒中苦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白天短促很快便到夜晚,垂暮之年身体渐已变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我本有匡救国家的职分,在不能与我的夙愿相期?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是鸟翅膀被摧残的日子,在郊外园林寂寞的时节。
羽翼摧残:鸟儿的翅膀被折断。
郊园:城外的园林。
唐张九龄《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诗:“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
”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晨鸡因树上雪光而惊啼,鸭子在严寒中苦守冰池。
晓鸡:报晓的鸡。
唐孟浩然《寒夜张明府宅宴》诗:“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
”鹜(wù):鸭子。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白天短促很快便到夜晚,垂暮之年身体渐已变衰。
急景:同“短日”,急驰的日光。
亦指急促的时光。
唐曹邺《金井怨》诗:“西风吹急景,美人照金井。
”忽:一作“倏(shū)”,迅速。
“云”字无义。
颓(tuí)年:犹言衰老之年。
晋陆机《悯思赋》:“乐来日之有继,伤颓年之莫纂。
”寖(jìn):渐渐。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我本有匡救国家的职分,在不能与我的夙愿相期?
匡(kuāng)国:匡正国家。
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
匡国理政,未有其能。
”分(fèn):职分。
夙(sù)心:平素的心愿。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惟君明睿,平其夙心。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武夷山 文翻译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被称为曾孙)的众乡人只得到仙人们赏赐的一杯流霞仙酒,今天所听到的空中箫鼓声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再能听到。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武夷洞里长满了很多有毒的毛竹,那些被称为曾孙的乡人们纷纷老去,再也没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被称为曾孙)的众乡人只得到仙人们赏赐的一杯流霞仙酒,今天所听到的空中箫鼓声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再能听到。
流霞酒一杯:流霞酒是传说中的仙酒。
出自东汉·王充《论衡·道虚》:“(项曼都)曰:‘有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
’”空中箫鼓:出自中唐时期的笔记小说《诸山记》:“武夷山神号武夷君,秦始皇二年,一日语村人曰:‘汝等以八月十五日会山顶。
’是日村人毕集,……闻空中人声,不见其形。
须臾乐响,亦但见乐器,不见其人。
”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武夷洞里长满了很多有毒的毛竹,那些被称为曾孙的乡人们纷纷老去,再也没来。
生毛竹:出自武夷山神话传说: “武夷君因少年慢之,一夕山心悉生毛竹如刺,中者成疾,人莫敢犯,遂不与村落往来,蹊径遂绝。
”曾孙:曾孙是神仙对众乡人的称呼,因为神仙的年龄小者几百岁,大者上千岁,所以这样称呼。
这同样也出自武夷山神话传说“幔亭招宴”:相传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于幔亭峰顶设彩屋、幔亭数百间,大会乡人。
应召男女二千余人,沿着跨空虹桥,鱼贯而上。
众乡人听见空中赞礼人称他们为“曾孙”,并命按男女分东西列坐。
亭之东幄内奏“宾云左仙”之曲,西幄内奏“宾云右仙”之曲。
接着饮酒,数巡之后,又命歌师彭令昭唱“人间可哀”之曲。
歌罢,彩云四合。
又听空中赞礼人说:曾孙可告辞回去。
乡人下了山,忽然风雨暴至,虹桥飞断。
回顾山顶岑寂,葱翠峭拔如初。
“生毛竹”、“曾孙”这两则神话传说,宋人祝穆在《武夷山记》里均有记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凤 文
残花 文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 文
宇宙谁开辟,江山此郁盘。
登临今古用,风俗岁时观。
地理荆州分,天涯楚塞宽。
百城今刺史,华省旧郎官。
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
酒邀彭泽载,琴辍武城弹。
献寿先浮菊,寻幽或藉兰。
烟虹铺藻翰,松竹挂衣冠。
叔子神如在,山公兴未阑。
传闻骑马醉,还向习池看。
梅花 文注赏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殷(yīn)勤移植地,曲槛(jiàn)小栏边。
共约重(chóng)芳日,还忧不盛妍(yán)。
殷勤:情意恳切深厚,亦指恳切深厚的情意。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 欢。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槛: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也指井栏。
重:再次。
妍:美,如“争妍斗艳”。
李白《于阗采花》诗:“丹青能令丑者妍。
”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gài)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步障: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
《晋书·石崇传》:“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
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 溉:灌、浇水。
花:开花。
名词活用为动词。
蛾眉: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常作美女代称。
这里借指周后。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此诗题为《梅花》,却不是一首咏物诗,而是咏叹与梅花相关的人和事。
据《全唐诗》载:“后主尝与周后移植梅花于瑶光殿之西,及花时,而后已殂,因成诗见意。
” 此诗首联起句“殷勤移植”语,即指这次移植梅花之事;
“移植地”便是“瑶光殿之西”的“曲槛小栏边”。
李煜、周后(即昭惠皇后)都是极富雅趣之人,又凭着帝王皇后的特殊条件,便为自己的生活极力营造出优美的氛围。
他们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丝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其外,兴之所至,便有了移植梅花之事。
颔联写道“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意思是记得当时还曾担心,梅花“重芳日”,只恐“不盛妍”。
唯其如此,颈联便接着说:“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为了给梅花“阻风”,这两位形影相随的伴侣还特意为梅花牵开了漂漂亮亮、长长宽宽的“步障”;
为了给梅花浇水,也还曾不辞“乘月”披星之劳。
实指望来年能观赏到夫妻共同移植、一块浇灌的梅花的艳美风姿。
可是,又有谁能料到花开前后,这正该供夫妻共赏同乐的美景良辰,而“蛾眉却不前”。
尾联的这一慨叹,紧承在语流上逐层推进的前三联而发,于升至极高处的波峰浪尖,忽发哀音,跌入深潭,凄恻动人,给读者心灵以强烈冲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