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渼陂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沈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

半陂已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咫尺但愁雷雨至,......更多

严郑公阶下新松(得沾字)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弱质岂自负,移根方尔瞻。

细声闻玉帐,疏翠近珠帘。

未见紫烟集,虚蒙清露沾。

何当一百丈,欹盖拥高檐。

杂曲歌辞·浪淘沙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更多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九曲:迂回曲折。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令狐相公自太原累示新诗,因以酬寄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飞蓬卷尽塞云寒,战马闲嘶汉地宽。

万里胡天无警急, 一笼烽火报平安。

灯前妓乐留宾宴,雪后山河出猎看。

珍重新诗远相寄,风情不似四登坛。

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淮海多夏雨,晓来天始晴。

萧条长风至,千里孤云生。

卑湿久喧浊,搴开偶虚清。

客游广陵郡,晚出临江城。

郊外绿杨阴,江中沙屿明。

归帆翳尽日,去棹闻遗声。

乡国殊渺漫,羁心目悬旌。

悠然京华意,怅望怀远程。

薄暮大山上,翩翩双鸟征。

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

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

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

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忆梅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 2、 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

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

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

恨:怅恨,遗憾。

去年花:指早梅。

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 2、 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

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

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

恨:怅恨,遗憾。

去年花:指早梅。

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 2、 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

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

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

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

“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

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

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

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

”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

”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

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

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

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

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

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

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

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

“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

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

“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

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

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

不待作年芳。

”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

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

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

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暮秋独游曲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刘熙载《艺概·诗概》独推李商隐诗“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诗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

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

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

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

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

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

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

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

《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

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

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

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

第二年,诗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

《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

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

“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

“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人留下多大的憾恨。

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

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

”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

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

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

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

“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

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

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

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

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

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无题四首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更多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爱情的种子不要和春花开放寸寸相思只会化成寸寸尘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含情脉脉地凝望不觉春日已晚,短暂见上一面也已经是夜深时分。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灯光明亮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怅然归去经过横塘堤天已拂晓,微弱的晨星宛如在送着宝马金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5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fěi)翠,麝(shè)熏微度绣芙蓉。蜡照:烛光。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麝熏:麝香的气味。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度:透过。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飒(sà)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芙蓉塘:荷塘。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金蟾(chán)啮(niè)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jí)井回。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贾氏窥帘韩掾(yuàn)少,宓(fú)妃留枕魏王才。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韩掾:指韩寿。韩曾为贾充的掾属。宓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甄后被馋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心:指相思之情。 含情春晼(wǎn)晚,暂见夜阑干。晼晚:日暮。春晼晚:春暮。晼:一作“院”。夜阑干:夜深。 楼响将登怯,帘烘(hōng)欲过难。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多羞钗(chāi)上燕,真愧镜中鸾(luán)。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镜中鸾:指镜背的鸾鸟图案。句谓己不如镜中鸾之频对其人倩影。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华星:犹明星。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高亢清亮的筝声。急管:急促的管乐。永巷:深长的街巷。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东家老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此处用此意暗示这位老女是容华美艳的姑娘。嫁不售:嫁不出去。 溧(lì)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溧阳公主:梁简文帝的女儿。这里泛指贵家女子。同墙看:谓东家老女也随俗游春,同在园墙里看花。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5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照半笼金翡(fěi)翠,麝(shè)熏微度绣芙蓉。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蜡照:烛光。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麝熏:麝香的气味。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度:透过。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飒(sà)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芙蓉塘:荷塘。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金蟾(chán)啮(niè)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jí)井回。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贾氏窥帘韩掾(yuàn)少,宓(fú)妃留枕魏王才。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韩掾:指韩寿。韩曾为贾充的掾属。宓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甄后被馋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爱情的种子不要和春花开放寸寸相思只会化成寸寸尘灰。春心:指相思之情。 含情春晼(wǎn)晚,暂见夜阑干。含情脉脉地凝望不觉春日已晚,短暂见上一面也已经是夜深时分。晼晚:日暮。春晼晚:春暮。晼:一作“院”。夜阑干:夜深。 楼响将登怯,帘烘(hōng)欲过难。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灯光明亮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多羞钗(chāi)上燕,真愧镜中鸾(luán)。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镜中鸾:指镜背的鸾鸟图案。句谓己不如镜中鸾之频对其人倩影。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怅然归去经过横塘堤天已拂晓,微弱的晨星宛如在送着宝马金鞍。华星:犹明星。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哀筝:高亢清亮的筝声。急管:急促的管乐。永巷:深长的街巷。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东家老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此处用此意暗示这位老女是容华美艳的姑娘。嫁不售:嫁不出去。 溧(lì)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溧阳公主:梁简文帝的女儿。这里泛指贵家女子。同墙看:谓东家老女也随俗游春,同在园墙里看花。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5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无题四首》包括两首七律、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古。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联系,似乎不一定的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梦为远别”为一篇眼目。全诗就是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首句凌空而起,次句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第二首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颈联出句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末联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第三首也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第四首开头两句只是描写环境,人物并未出场,但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人物的感情活动。“哀筝随急管”,不只表现出急管繁弦竞逐的欢快、热烈和喧闹,也暗示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照一般的写法,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急管相驰逐”,现在却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闻乐,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飘拂的河边传出,传神地表现了听者闻乐神驰、寻声循踪的好奇心。   三、四句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指女儿)。”可见东家老女之所以不嫁,并非貌不美,只是家境贫寒。这两句先推出人物,再展开一幅丽日当天,春光将暮的图景。不用任何说明,读者自能想见容华绝世而婚嫁失时的东家老女面对春光将暮之哀伤。五、六句写另一女子。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嫁侯景,为景所宠。这里借用此名代称贵家女子。同样是阳春三月,丽日当天,一边是年长难嫁,形单影只;一边却是少年得志,夫妇同游。用对比鲜明的图景,表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   结尾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触动了她身世孤孑之感,增添内心的苦闷与哀怨。在漫长难挨的深夜展转难眠。末句以不解人意的梁燕犹“闻长叹”,反衬东家老女的痛苦心情却无人理解与同情,侧面虚点,倍觉隽永而有余味。   历代诗家都有以美女的无媒难嫁,朱颜的见薄于时,寓才士不遇的诗歌传统。这首无题从内容到写法,都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曹植的《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以及其他一些比兴寓言体作品。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这首七古无题却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画,以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场景,诗的旨意通过生活场景表现出来。语言朴素无华,与七律无题那种华美而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语言有所区别,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60-1165
464748495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