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 文
渼陂行 文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沈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
半陂已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咫尺但愁雷雨至,......更多
严郑公阶下新松(得沾字) 文
杂曲歌辞·浪淘沙 文注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更多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九曲:迂回曲折。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令狐相公自太原累示新诗,因以酬寄 文
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文
淮海多夏雨,晓来天始晴。
萧条长风至,千里孤云生。
卑湿久喧浊,搴开偶虚清。
客游广陵郡,晚出临江城。
郊外绿杨阴,江中沙屿明。
归帆翳尽日,去棹闻遗声。
乡国殊渺漫,羁心目悬旌。
悠然京华意,怅望怀远程。
薄暮大山上,翩翩双鸟征。
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 文
忆梅 文翻注译赏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 2、 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
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
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
恨:怅恨,遗憾。
去年花:指早梅。
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 2、 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
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
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
恨:怅恨,遗憾。
去年花:指早梅。
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商隐诗选译》 .南京市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76 . 2、 李志敏 .《唐诗名篇鉴赏》 .北京市 :京华出版社 ,2011.05 :321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
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
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
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
“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
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
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
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
”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
”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
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
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
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
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
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
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
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
“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
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
“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
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
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
不待作年芳。
”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
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
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
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暮秋独游曲江 文翻注译赏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刘熙载《艺概·诗概》独推李商隐诗“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诗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
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
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
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
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
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
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
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
《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
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
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
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
第二年,诗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
《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
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
“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
“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人留下多大的憾恨。
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
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
”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
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
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
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
“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
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
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
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
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
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