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心理学(的dì)
目的心理学(的dì)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de xīn lǐ xué (dedì)也称“策动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理论体系之一。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20世纪初创建。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反射观点,认为人与动物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由遗传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所提供的本能所驱动。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就是目的。
线形运动说
线形运动说的同义词反义词
xiàn xíng yùn dòng shuō/shuì/yuè西方美学理论之一。英国浮龙·李提出。批评内摹仿说只涉及人物运动,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摹仿的是线形运动。“线形”指各种对象形式的组合,“线形运动”指主体通过审美移情作用赋予“线形”的运动感,它与人物运动的区别在于人物运动是具体的,如跌倒、拥抱等,而线形运动则是抽象的,如平衡、曲折等。
美是生活说
美是生活说的同义词反义词
měi shì shēng huó shuō/shuì/yuè美学理论之一。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认为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美,所以真正的美、最高的美属于现实生活本身,生活是美的本质。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 fāng mǎ kè sī/sāi zhǔ yì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其他各种哲学相结合,并以“批判发达资本主义”为主要任务。他们在哲学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在一些观点上明显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距离说
距离说的同义词反义词
jù lí shuō/shuì/yuè西方美学理论之一。瑞士布洛提出。认为创造和欣赏美的基本原则是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是不同于实际空间距离的内省的发现。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用功利目的,失去美感;距离太远则看不清楚,也不美。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同义词反义词
mǎ kè sī/sāi zhǔ yì rèn shí/zhì lùn/lún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更多
黄昆(1919- )
黄昆(1919- )的同义词反义词
huáng kūn (1919- )物理学家。北京人。燕京大学毕业。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在固体物理学领域进行开拓性工作。首先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理论,并为实验证实。著有《点阵动力学理论》(与玻恩合著)、《半导体物理学》(与谢希德合著)、《固体物理学》。
刘勰(约465-约532)
刘勰(约465-约532)的同义词反义词
liú xi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精通文学和佛理。曾任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受昭明太子萧统赏识。萧统死后出家为僧,法名慧地。所著《文心雕龙》,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杰作。
唯我论
唯我论的同义词反义词
wéi wǒ lùn/lún只承认自己个人存在的哲学理论。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外部世界只能存在于自我的感觉中,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的创造物。
地圆说
地圆说的同义词反义词
dì/de yuán shuō/shuì/yuè1.以大地为球形的学说。相传为古希腊人亚诺芝曼德﹑毕达哥拉斯及挨拉托色尼所首创。至16世纪初,葡萄牙人麦哲伦绕地球一周,18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力学理论证明太阳系中各行星之形状,此学说遂为世人所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