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民族的同义词反义词
mín zú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习惯上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共同体,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也门
也门的同义词反义词
yě mén西亚国家。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临红海和阿拉伯海。面积53.19万平方千米。人口1580万(1995年)。首都萨那。高原、山地为主。除山区外,气候干热。东北部有沙漠分布。农牧业为经济基础。咖啡是传统出口商品。
伊本·拔图塔
伊本·拔图塔的同义词反义词
yī běn·bá tú tǎ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开始离乡旅行,到过北非、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以及波斯、中亚、印度等地,遍访伊斯兰教各国,据称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中国。后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见闻被记录成书,称为《伊本·拔图塔游记》。
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的同义词反义词
lán xīn tiě lù从甘肃兰州经河西走廊到新疆。1962年通车到乌鲁木齐,长1903千米。1990年修至阿拉山口,增至2363千米,并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段曾称“北疆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段已建为复线。武威以东已电气化。是中国横贯东西的大动脉之一,第二亚欧大陆桥的组成环节。
南亚次大陆
南亚次大陆的同义词反义词
nán/nā yà cì dà/dài/tài lù/liù也称“印巴次大陆”,简称“次大陆”。亚洲南部介于喜马拉雅山脉、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之间的地区。因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在地理上与亚洲大陆其余部分相对隔绝,自成一个单元,故名。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国。
吐火罗
吐火罗的同义词反义词
tǔ/tù huǒ luó1.中亚古国名。亦用为地名。我国古代也译作兜佉勒﹑兜呿罗﹑兜沙罗﹑吐呼罗﹑土豁罗﹑睹货罗等。在葱岭西,今阿姆河南一带。公元八世纪为阿拉伯所灭。
商路
商路的同义词反义词
shāng lù1.商人进行远方贩运贸易所行经的路线,特指中世纪以前的陆上通商道路而言。其中最著名而重要者即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此外在亚洲内部特别是蒙古﹑中印半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等地,非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以及欧洲各地,也都有商路纵横分布。近代交通运输发展后,旧有商路的作用逐渐减低。
天方国
天方国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fāng guó1.指阿拉伯国家。明费信《星槎胜览后集》等载有天方国。参见"天方"。
天方教
天方教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fāng jiào1.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明代称阿拉伯为天方﹐伊斯兰教创于阿拉伯﹐故名。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的同义词反义词
èr shí bā sù/xiǔ/xiù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