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水热穴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

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更多

素问·调经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

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更多

素问·缪刺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更多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厥阴有余,病阴痹;

不足病生热痹;

滑则病狐疝风;

濇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不足病肺痹;

滑则病肺风疝;

濇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

不足病脾痹;

滑则病脾风疝;

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

不足病心痹;

滑则病心风疝;

濇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

不足病肾痹;

滑则病肾风疝;

濇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不足病肝痹;

滑则病肝风疝;

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更多

素问·标本病传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浅而......更多

素问·天元纪大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更多

素问·五运行大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

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

丑未之上,太阴主之;

寅申之上,少阳主之;

卯酉之上,阳明主之;

辰戌之上,太阳主之;

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更多

素问·汤液醪醴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

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更多

素问·脉要精微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

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更多

素问·平人气象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

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

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更多

6789 共8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