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
这里主要说的是骑马的骑兵,毕竟骆驼兵和象兵虽然也算是骑兵,但远远不是主流,不论是影响还是战术战绩都不能和前者相提并论。
人类圈养马匹的历史并不长,大约在5000——6000年前人类才?
始大规模的驯服马匹,这比猪牛等家畜的圈养迟了近万年。
早期的马匹主要是提供马肉,马匹等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资,并没有运用于战争。
随着历史的进步,人类的战争已经从早先两个部族为了争夺战利品的小打小闹发展到了圈地画境......更多
骑兵的行头和马的种类
公元711年,阿拉伯骑兵越过直布罗陀海峡,杀入欧洲。
法兰克人和日耳曼人几乎同时学会了使用马镫。
马镫不但使骑兵和战马更好地融为一体,而且使骑兵的双手彻底解放出来,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兵器。
这样,骑兵就成了冲击力极强的“人体枪弹”。
当时有谚语说:“一个骑在马上的法兰克人能把巴比伦城墙冲个窟窿。
”骑兵的崛起,逐渐替代了步兵在战场上的统治地位。
长矛是中世纪骑士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长矛的矛杆由坚硬且......更多
特战写作素材专辑 入门篇
【特战写作素材专辑】(二)入门篇 个人部份 特战任务的成败与否端视团队合作与工作效益,个人的一时失误往往就能决定任务 的成与不成。
因此个人的本职学能、战力与团体合作的契合度经常是评断一个人是 否有资格成为特战队员。
也因此在特战单位内有一套独立、机动且任务导向的个人 战技训练模式与标准,以下我们就来看看。
体能 在真实的世界里,并不是每个特战队员都拥有一......更多
新中国军衔制的发展
建国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两次拟议实行军衔制度,一次是抗战初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一次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之后。
两次拟订的军衔等级都与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相同,但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制约,两次拟订的军衔制度都未能实行。
建国后,为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很快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1950年9月总干部部管理部成立时,就设置了“军衔奖励处”。
1952年冬便着手研究......更多
国民党的军衔制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
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
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
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
另外......更多
中国现役海军舰艇表
旅大级(051型): 105(济南号) 106(西安号) 107(银川号) 108(西宁号) 109(开封号) 110(大连号) 131(南京号) 132(合肥号) 133(重庆号) 134(遵义号) 161(长沙号) 162(南宁号) 163(南昌号) 164(桂林号) 165(湛江号) 166(珠海号) 旅沪级(052A型):......更多
围城相关术语
弩砲(ballista): 形狀像巨大的十字弓,用來發射重型標槍,使用成束的皮索提供動力。
弩砲的威力極大,只要一 發標槍就可以刺穿數人,而且幾乎可以刺穿任何護具。
這類武器多半做為防禦武器,而不是圍城 者所用,因為它們在面對石頭時效率不高,而且需要的操作空間不像投石器那麼大。
弩砲和投石 器一起出現在每一場重要的圍城戰中,至少有三百年之久。
(希臘字oxybeles;
拉丁文 ball......更多
中世纪单兵装备漫谈--弓弩篇
第二章 中世纪单兵装备漫谈--弓弩篇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最简单的曲射武器,常用于射程较短,精度要求高的场合。
弓非到用时,不可轻开,否则弓弦会失去张力。
一般也不能遇水,下雨天要将弦取下。
合成弓除外,水会使得弓体易折,弓弦变松。
对于身披铠甲的对手而言,弓箭构不成大的威胁,除非长弓或十字弓。
平时弓箭只是用于射猎,战时常由为数众多的弓箭手齐射方能成为战斗......更多
中国古代重骑兵资料
第八章 中国古代重骑兵资料 漠北之战,卫霍两路的战斗是颇为不同的。
卫青和单于主力正面交锋,共歼敌19000,这一路是正兵,靠步兵保障应该是可靠的。
霍去病和左贤王部交战,基本上是靠机动作战,追亡逐北,累计战果达70000之多,剧烈的战斗倒没有记载。
实际上,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这70000里面的老弱病残肯定不少。
关于给养问题,我认为这路汉军是靠因粮于敌以战养战(与通常想法不同,匈奴的粮草辎......更多
从“南船北马”说起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从“南船北马”说起 (更新时间:2004-1-27 18:36:00 本章字数: 6987) ——南方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通民俗比较谈 杨万娟 一、 概说 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地缘广大的中国使居住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各有其迥异的文化特征。
民间谚语作为各民族的口承文化形式,记录了各地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