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云松令·咏浴 文注
鬓云松,红玉莹。
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
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
露华清,人语静。
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
罗袜凌波波不定,小扇单衣,可耐星前冷。
鬓云松,红玉莹。
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
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
红玉:红色宝石,比喻女子红润之肌肤。
晕入句:意谓微微泛起红润的肤色。
露华清,人语静。
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
罗袜凌波波不定,小扇单衣,可耐星前冷。
露华:清冷的月光。
唐杜牧《寝夜》:“露华惊敝褐,灯影挂尘冠。
”青莺镜:《鸳鸟诗序》云即镜子。
《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南朝梁范泰《鸾鸟诗序》云:宾王于峻祁之山,获一鸾鸟,饰以金樊,食以珍羞,但三年不鸣。
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
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
后以青鸾代指为镜。
罗袜:此为描绘女子沐浴的情景。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罗袜,丝罗所制之袜。
此处代指女人之足。
凌波,比喻女子步履轻盈,行于水上。
此处谓拨动所沐浴之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文翻译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
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
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
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秋风萧瑟,卷起漫天落叶,大雁向着南方高飞。
我们的爱情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徒然留下无尽的相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
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偶然飘来一朵凉云,洒下几点雨,不由令人记挂起那生着红草的水滨,鸳鸯今夜该向哪里栖宿?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10页 2、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373页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
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秋风萧瑟,卷起漫天落叶,大雁向着南方高飞。
我们的爱情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徒然留下无尽的相思。
无边:此处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典。
这里是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色。
楚天:《文选·宋玉高唐赋序》云:“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
’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
’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后来在诗文中便以此作为男女情事的常用之典。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
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偶然飘来一朵凉云,洒下几点雨,不由令人记挂起那生着红草的水滨,鸳鸯今夜该向哪里栖宿?
堕(duò):落下。
灵雨:好雨。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信人。
”笺:“灵,善也。
”红:水草,又称水荭。
浦溆(pǔ xù):水畔,水边。
唐杨炯《青苔赋》:“桂舟横兮兰触,浦溆回兮心断续。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10页 2、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373页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文翻注译赏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阑无绪不能愁。
黄昏时分,夕阳依依,暮掩小楼,朱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
依靠着栏杆,看那残阳斜晖,心中难掩愁绪。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那位盈盈动人的女子骑马而过,她略施薄妆,浅描眉黛,却也别有一番妩媚风流。
她见到有陌生人就脸生红晕,神情羞涩却又回头顾盼。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133-134 2、 汪政,陈如江编注.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40-41 3、 孟斜阳.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2.05:11-12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阑无绪不能愁。
斜控:斜斜地垂挂。
控,下垂、弯曲貌。
阑(lán):同“栏”,栏杆。
无绪:指没有心情,百无聊赖。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盈盈:谓仪态美好。
此处代指仪态美好之人。
盈,与“赢”同,容貌之意。
《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薄妆浅黛(dài):指妆容淡雅。
浅黛:谓眉画的浅淡。
风流:指动人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133-134 2、 汪政,陈如江编注.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40-41 3、 孟斜阳.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2.05:11-12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阑无绪不能愁。
黄昏时分,夕阳依依,暮掩小楼,朱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
依靠着栏杆,看那残阳斜晖,心中难掩愁绪。
斜控:斜斜地垂挂。
控,下垂、弯曲貌。
阑(lán):同“栏”,栏杆。
无绪:指没有心情,百无聊赖。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那位盈盈动人的女子骑马而过,她略施薄妆,浅描眉黛,却也别有一番妩媚风流。
她见到有陌生人就脸生红晕,神情羞涩却又回头顾盼。
盈盈:谓仪态美好。
此处代指仪态美好之人。
盈,与“赢”同,容貌之意。
《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薄妆浅黛(dài):指妆容淡雅。
浅黛:谓眉画的浅淡。
风流:指动人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133-134 2、 汪政,陈如江编注.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40-41 3、 孟斜阳.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2.05:11-12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该篇采用叙事的手法,正所谓“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
所以显得更为奇妙。
上片情语出之于景语,写女子意兴阑珊之貌。
首句点明时间是黄昏,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朱帘斜斜地垂挂在软软的金钩上,一副颇无心情的懒散样子。
“倚阑无绪不能愁”是说这位女子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而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
此三句以简洁省净之笔墨描摹了一幅傍晚时分深闺女子倚栏怀远图,为下阕骑马出游做好铺垫。
下片亦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但同时描绘了一个细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这位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
“有个盈盈骑马过”一句,清新可喜,与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是“盈盈”一词,形容女子,有说不出的熨帖生动。
“薄妆浅黛亦风流”一句则凸现了她的风情万种,“薄”、“浅”形容她的容貌,“亦”字说她稍加打扮就很漂亮。
末句言,“见人羞涩却回头”。
这只是少女一个极细微的,几乎叫人难以察觉的动作,词人却捕捉到了,轻轻一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娇羞的复杂心情。
可以说骑马少女薄妆浅黛羞涩回头的神态,把原本显得低沉的夕阳、小楼、斜挂的朱帘、软垂的金钩及无聊的心绪衬托为一幅情景交融、极具美感的画卷,读来口角生香,有意犹未尽之感。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年3月:217-218
浪淘沙·红影湿幽窗 文翻注译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
雨余花外却斜阳。
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
暗思何事断人肠。
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
雨余花外却斜阳。
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透过小窗望去,春雨打湿了红花,春光将尽。
雨停了,却已是夕阳西下之时。
谁看到她穿着单薄的衣衫,低垂着头,抱膝思量的孤独身影。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
暗思何事断人肠。
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把酒独酌,无限凄凉。
曾像做梦一样地在回廊里与她相遇,让我伤心断肠。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59页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
雨余花外却斜阳。
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红影:指鲜花的影子。
瘦尽:以人之清瘦比喻春日将尽。
雨余:雨后。
低髻(jì)子:低垂的发髻,指低垂着头。
髻子,发髻。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
暗思何事断人肠。
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持觞(shāng):举杯。
觞:酒杯。
回廊:曲折环绕的走廊。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59页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
雨余花外却斜阳。
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透过小窗望去,春雨打湿了红花,春光将尽。
雨停了,却已是夕阳西下之时。
谁看到她穿着单薄的衣衫,低垂着头,抱膝思量的孤独身影。
红影:指鲜花的影子。
瘦尽:以人之清瘦比喻春日将尽。
雨余:雨后。
低髻(jì)子:低垂的发髻,指低垂着头。
髻子,发髻。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
暗思何事断人肠。
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把酒独酌,无限凄凉。
曾像做梦一样地在回廊里与她相遇,让我伤心断肠。
持觞(shāng):举杯。
觞:酒杯。
回廊:曲折环绕的走廊。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59页
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文注
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
梦回疑在远山楼。
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
待听邻女唤梳头。
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
梦回疑在远山楼。
微晕娇花:谓天色刚明,即隐约地露出了花朵的美丽形貌。
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
待听邻女唤梳头。
金屈戍:屈戍,亦作“屈戌”。
门或窗上的铜制环钮、搭扣。
此处代指闺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隔花才歇帘纤雨 文
一丛花·咏并蒂莲 文翻注译赏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那并蒂莲好像歪斜带着玉佩的美女刚刚跳完霓裳羽衣舞,相对而视,各自梳妆。
一阵微风吹过,它们又低下头来,好像在柔声地商量着什么。
它们有一样的忧伤和思念,舍情脉脉,背对着夕阳。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花朵娇艳的色泽褪去,但香味却更加浓郁。
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并蒂莲如同桃根、桃叶姐妹一样相依相守,陪伴着双宿双栖的鸳鸯。
残余的菰米漂在水中,低沉的乌云渐浓,它们把同样的情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80页 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274页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阑珊:零乱、歪斜之意。
李贺《李夫人歌》:“红璧阑珊悬佩挡,歌台小妓遥相望”。
霓裳(ní cháng):指唐代的霓裳羽衣舞。
绾(wǎn)红妆:谓两朵莲花盘绕连结在一起。
凌波:本指女子步履轻盈,若行水面,后代指美女,这里借指并蒂莲。
软语:柔和而委婉的话语。
宋史达祖《双双燕》:“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桃根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姐妹二人。
菰(gū)米:一名“雕胡米”。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菰米》引苏烦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
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
”沈(chén)云:即“沉云”,浓云、阴云。
潇湘(xiāo xiāng):指湘江。
相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之南巡不返,死于湘水。
明徐祯卿《古意》:“帝子葬何处?
潇湘云正深。
”这里借二妃代指并蒂莲。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80页 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274页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那并蒂莲好像歪斜带着玉佩的美女刚刚跳完霓裳羽衣舞,相对而视,各自梳妆。
一阵微风吹过,它们又低下头来,好像在柔声地商量着什么。
它们有一样的忧伤和思念,舍情脉脉,背对着夕阳。
阑珊:零乱、歪斜之意。
李贺《李夫人歌》:“红璧阑珊悬佩挡,歌台小妓遥相望”。
霓裳(ní cháng):指唐代的霓裳羽衣舞。
绾(wǎn)红妆:谓两朵莲花盘绕连结在一起。
凌波:本指女子步履轻盈,若行水面,后代指美女,这里借指并蒂莲。
软语:柔和而委婉的话语。
宋史达祖《双双燕》:“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花朵娇艳的色泽褪去,但香味却更加浓郁。
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并蒂莲如同桃根、桃叶姐妹一样相依相守,陪伴着双宿双栖的鸳鸯。
残余的菰米漂在水中,低沉的乌云渐浓,它们把同样的情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桃根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姐妹二人。
菰(gū)米:一名“雕胡米”。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菰米》引苏烦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
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
”沈(chén)云:即“沉云”,浓云、阴云。
潇湘(xiāo xiāng):指湘江。
相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之南巡不返,死于湘水。
明徐祯卿《古意》:“帝子葬何处?
潇湘云正深。
”这里借二妃代指并蒂莲。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80页 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274页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这是一首咏物词,歌咏对象是并蒂莲。
上片描绘物形。
谓茎杆一枝,花开两朵,花盘连结在一起。
好像是舞罢霓裳、玉佩阑珊的仙子。
这时候,正面对着面,梳理红妆。
荷花香里,藕丝飘风。
仿佛处身干水晶宫殿。
微风过处,花枝有如仙子,步履轻盈,踏水而来。
间或低下头,则喃喃细语,好像正商量些什么。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
荷花的根长在水底,藕丝漫长;
花里的莲心却将所有的苦深深蕴藏,脉脉不语,背向着斜阳。
下片揭示物理。
谓蓬生并蒂,尽管也将叶残、香销,但她的姿态却永远令人难忘。
明月东升,小荷塘披上银装。
阵阵清香,仍旧在月色中弥漫。
并蒂莲花,既是桃根、桃叶,姊妹双双,又像是桃树的根和叶,连在一起,终生相守。
而月色之下,殷勤相伴的,还有双宿鸳鸯。
这时候,夜已深,阴云忽然聚拢,月儿如同残留水中的菰米一般,时隐时现。
多么希望能够像娥皇、女英,追随舜帝,寄梦潇湘。
歌词咏物。
物形和物理,其相互间的关联,借重于一个“并”字,并蒂莲的“并”。
《说文》称:并,从二立。
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状。
本义为并行,并列。
并蒂莲,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
掌握好这一个“并”字,物形和物理,乃至物与我也就融合在一起。
解读此词,不能忽略这一关键字眼。
全篇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不唯勾画出并蒂莲之神韵,并使诗人之性情深蕴其中,意含要眇,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45页
东风齐着力·电急流光 文注赏
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 文翻注译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冷溶溶的远山,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的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水沉香的香气沉晕。
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感到凄迟伤感。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黄向飞校注.纳兰诗:岳麓书社,2012.09:第147页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
宋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溶溶:宽广温润之意。
[宋]晏殊《寓意》: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个人:犹言那人,指意中人。
此句谓一抹微云的远山恰似那人清晨所画的眉毛。
画眉:比喻夫妻感情好。
出自《汉书·张敞传》,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
据说,张与妻同村,儿时张顽皮,一次投掷石块,误伤其妻,但当时逃逸了,长大做官后,听家人说起其妻因此一直未能出嫁,便上门提亲,自此,每日为妻画眉,并且画的眉毛很妩媚。
后被后人评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一,指夫妻恩爱。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蜡泪:蜡烛燃烧时,油脂熔化,好似泪流,故称蜡泪。
青绫(líng)被:青色薄布缝制的被子。
水沉:即水沉香,古时多陈设于闺房。
黄茅野店:即黄茅驿,此处泛指荒村野店。
王彦泓《丁卯首春余辞家薄游》: “明朝独醉黄茅店,更有何人把烛寻。
”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黄向飞校注.纳兰诗:岳麓书社,2012.09:第147页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冷溶溶的远山,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
宋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溶溶:宽广温润之意。
[宋]晏殊《寓意》: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个人:犹言那人,指意中人。
此句谓一抹微云的远山恰似那人清晨所画的眉毛。
画眉:比喻夫妻感情好。
出自《汉书·张敞传》,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
据说,张与妻同村,儿时张顽皮,一次投掷石块,误伤其妻,但当时逃逸了,长大做官后,听家人说起其妻因此一直未能出嫁,便上门提亲,自此,每日为妻画眉,并且画的眉毛很妩媚。
后被后人评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一,指夫妻恩爱。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的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水沉香的香气沉晕。
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感到凄迟伤感。
蜡泪:蜡烛燃烧时,油脂熔化,好似泪流,故称蜡泪。
青绫(líng)被:青色薄布缝制的被子。
水沉:即水沉香,古时多陈设于闺房。
黄茅野店:即黄茅驿,此处泛指荒村野店。
王彦泓《丁卯首春余辞家薄游》: “明朝独醉黄茅店,更有何人把烛寻。
”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黄向飞校注.纳兰诗:岳麓书社,2012.09:第147页
浪淘沙·望海 文翻译赏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站立在海边,远望那茫茫大海,那迷迷蒙蒙梦幻一般的境界,直令人不由得惊呼了。
面对大海,我想起了古人所说的道理,故任那浅薄无知者去嘲笑吧。
大海沐浴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又好像给月亮洗了澡。
我要乘着木筏到海上去看个分明。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乘桴于海上垂钓,可曾钓得大鳌吗?
其实那钓竿也只是轻拂珊瑚罢了。
沧海桑田的巨变,只有麻姑知晓,要想知道这巨变,只有问麻姑了。
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见蓬壶?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54页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站立在海边,远望那茫茫大海,那迷迷蒙蒙梦幻一般的境界,直令人不由得惊呼了。
面对大海,我想起了古人所说的道理,故任那浅薄无知者去嘲笑吧。
大海沐浴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又好像给月亮洗了澡。
我要乘着木筏到海上去看个分明。
蜃阙:即海市蜃楼。
蠡测:以蠡测海。
乘桴:乘着木筏。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乘桴于海上垂钓,可曾钓得大鳌吗?
其实那钓竿也只是轻拂珊瑚罢了。
沧海桑田的巨变,只有麻姑知晓,要想知道这巨变,只有问麻姑了。
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见蓬壶?
六鳖:以喻气概非凡。
竿拂句: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桑田句:葛洪《神仙传》:“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曾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
”麻姑,女仙名。
蓬壶:海上仙山。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54页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这首《浪淘沙·望海》,借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赋予“水气浮天天接水”的苍茫大海以浪漫色调,写得雄浑壮阔,豪迈奔放。
“蜃阙半模糊”,这是词人伫立岸边,游目骋怀临远望海所见海市蜃楼的壮观美景。
因蜃楼是大气层折光形成的幻景,它飘浮在海面上空,云气迷蒙,无论是楼,还是山,似隐若现,虚无缥渺,远看并不真切清晰,所以,谓之“半模糊”。
第二句。
写自己望海的感受。
大海一片蔚蓝,涛生浪卷,横无际涯,气象万千,再兼之海面上空迷离的蜃楼幻景,构成一帧绝妙的巨幅画作。
怎能不令立于海边,任凭舔岸的海浪冲刷、打湿靴子和裤角的观海人惊呼赞叹不已呢!“踏浪惊呼”之余,不由得浮想联翩,感慨不尽:“任将蠡测笑江湖”,不论是那位想用贝壳来测量海深的人,还是那位望洋兴叹的河伯,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人,在宽广无垠的大海面前,竟显得不仅见识浅薄,孤陋寡闻,可笑得很,而且又是多么渺小卑微,微不足道啊!接下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
“沐日光华还浴月’’,清晨,朝霞散彩,喷薄的红日,跃出海面,刚刚洗完海水浴,就带着湿漉漉的水雾缓缓爬上天空,把金灿灿的光辉洒向大海;
月亮君I临的晚上,一贯以昼夜不歇卷浪示人的大海,幻化出另一幅别样的静谧图案,素月东升,银辉四泻,海水拓印下暗蓝色的天幕上闪烁的繁星和月亮的倒影,仿佛在给月儿冲个凉水澡,海浪轻轻地摇荡着水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好像镶嵌在大海上的一枚珍珠,颇富诗情画意。
具有秀心慧思的词人,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潮,不想只做一个立在岸边的观海者,他愿投入大海的怀抱里:“我欲乘桴”,我真想乘上木筏,出海去做个弄潮儿,探寻大海的秘密。
“我欲乘桴”,化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乘桴浮于海”。
到海上去探寻什么呢?换头处“钓得六鳌么?”词人豪情激荡,也欲效法龙伯国身长三十丈、能活一万八千岁的巨人,一下钩就把负载支撑加固海上五座仙山的十五只大鳌中的六只钓上来了。
可是,词人虽被大海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但头脑毕竟还是十分清醒的。
古代神话中的龙伯国那位巨人不是明明已钓走了六只,难道我这个俗世凡子还能一钩下去再钓得六只大鳌吗?问句问得谐趣横生,答句答得幽默风趣:“竿拂珊瑚”,恐怕只能是钓竿拂着珊瑚吧。
倒有自我解嘲的韵味。
“竿拂珊瑚’’,语出杜甫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呈李白》诗:“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和刘克庄的《木兰花慢·渔父词》:“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拂着珊瑚。
”二人虽同用“竿拂珊瑚”一词,但寓意迥异。
杜诗意在赞美孔巢父具有神仙风姿;
而刘克庄则是戏用《列子·汤问》,寓庄于谐,言出邪气,剑瘫偏锋,挪借杜诗成句用作调笑之资。
语带调侃,冷嘲热讽那位痴心妄 想争做姜太公第二的海边钓叟,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钓翁之意不在鱼,想钓的分明是封建帝王这只巨鳌而已。
钓叟象征着一心一意企盼奢望能被封建帝王提携见用的天下寒士。
只怕这位先生坐在青苔覆盖的石矶上,一个劲儿死心眼地傻等,一旦瞌睡上来,甭说压根就钓不着巨鳌或大鱼,恐怕连手中的渔竿也拿不稳了,不小心拂扫着海里的珊瑚礁吧。
钓鳌客通常用来比喻那些具有狂放胸襟,远大志向,伟岸举止的高士奇杰豪客。
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谒见当朝宰相时,亦自称是“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的“钓鳌词客”。
纳兰性德的“钓得六鳌么?竿拂珊瑚”,用意颇近杜诗,满腹诗情,锦心绣口,擅长骑射、文武兼备,具有雄心壮图、豪健英杰之气的词人,也像李白、孔巢文那样“诗卷长留天地间”,具有神仙般风神散朗、倜傥不羁、飘逸不群、清韵雅致的风采英姿。
换头二句,写得陶然醉然,狂放疏宕。
眼望波涛汹涌的大海,词人豪兴横生,逸兴遄飞,向仙女麻姑发问:“桑田清浅问麻姑”。
前一段时间曾到蓬莱山,今又重来,发现海水又清浅了许多,于是疑窦顿生,禁不住请问三见大海变桑田的麻姑女神,难道大海又要变成桑田了吗?
举目遥望,只见“水气浮天天接水,哪是蓬壶?
’’大海一碧万顷,水汽蒸腾,渺渺茫茫,浪拍苍穹,远接天宇,哪里有海上仙山蓬莱、方壶的踪影呢?“水气浮天天接水”一句,首尾均是“水”字,中间镶嵌“天天”叠用,音韵回环往复,悠长谐美,恰到好处地绘出大海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雄阔旷远的壮丽画卷如在眼前。
这阕《浪淘沙》,在纳兰性德词集中,当属于雄浑豪放之作。
词人模海范水,紧扣一个“望”字。
不仅绘出海市蜃楼若隐若现、迷离不定的朦胧美景,和红日跳海,金光四射,热烈奔放的海上日出图,以及皎月映波,银辉倾泻,清丽素雅的月海静谧画。
“沐日光华还浴月”仅七个字,便把两幅色彩殊异,风格迥别的画卷并排呈挂在读者面前。
既有霞飞云走般地放纵,又有禅意深藏般的宁静;
于华美瑰丽的色泽里,淡出空灵与隽秀。
体现出纳兰性德词豪气干云的狂放和如歌行板的娴雅。
而且文笔洗炼简淡,言约意丰,文采灿然,真是一字挪易不得。
而“水气浮天天接水",更是泼墨酣畅淋漓,大写意般纵笔挥洒出一帧海天相连。
浪涛拂云拍天,水天难分界限,浩浩荡荡,容纳乾坤浑成一切之大气的巨幅立体画面。
有撼人魂魄、荡涤胸襟、净化心灵、催人向上的力量。
站在虚怀博袤、如一部大自然奇书般的大海边,词人思绪的狂飚从海涛浪峰上挟势飞腾,巧妙地融入“以蠡测海”、“望洋兴叹”,、“龙伯钓鳌”、“竿拂珊瑚”、“沧海桑田”;等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撷来《汉书》、《庄子》、《列子》、《论语》、《神仙传》以及前贤诗句,融汇贯通,古为今用,不见斧凿之痕,没有掉书袋之嫌。
借此引领读者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隔断,透过历史的尘沙,去求索亘古存在的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以及“沧海桑田”这一自然现象等所包孕的弦外之音,进一步颔首领悟大海所袒示的美。
参考资料: 1、 张冰,全凤荣编著.历代四季咏物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12:第342页-第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