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rén gǎn yìng感应:交感相应,指互相受对方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指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灾祥。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rén hé yī1.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战国时子思﹑孟子首先明确提出这种理论﹐汉儒董仲舒继承此说﹐发展为"天人感应"论。参阅《礼记.中庸》﹑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变复
变复的同义词反义词
biàn fù1.古时主张"天人感应"的儒生提倡以祭祀祈祷来消除灾祸,恢复正常,谓之"变复"。
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rén zhī biàn中国哲学中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为。在两者关系上,唯心主义思想家通常把天解释为精神实体,认为天人感应,天能干预人事。唯物主义思想家则把天解释为物质的自然,认为天人的职能不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同的法则。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rén sān cè1.《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所对﹐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王充(27-约97)
王充(27-约97)的同义词反义词
wáng chōng (27-yuē/yāo 97)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曾任治中等小官,后辞官专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超于万物之外的有意志的创造者,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以此抨击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说和其他鬼神迷信。著作有《论衡》。
董仲舒(前179-前104)
董仲舒(前179-前104)的同义词反义词
dǒng zhòng shū (qián 179-qián 104)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建议汉武帝废除各家之学,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都以儒学为正统。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提出“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谈天
谈天的同义词反义词
tán tiān1.战国齐阴阳家邹衍(邹﹐一作驺)其语宏大迂怪﹐故称"谈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后专指以天人感应来解释自然与人事的关系。 2.能言善辩。 3.聊天﹐闲聊。 4.看相算命。
应感
应感的同义词反义词
yīng/yìng gǎn1.谓交相感应。 2.特指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