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春

朝代:作者: 李甲 体裁: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

还似织。

泪暗拭。

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已今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注释注释:这是一首伤春词。

词中以潇洒风流的情致,抒写了春晚怀旧之情。

上片首句起笔不凡为写春愁作了有力的烘托、渲染。

“萋萋”句极写芳草之盛,“絮”而曰“暖”,“红”而称“乱 ”“草长花飞 ,触眼一片暮春景象 。

至此“春愁”二字便呼之欲出。

絮飞花落而使人愁,本是寻常蹊径 ,而这里说花絮知人春愁 ,从对面落笔。

“无力”二字双关,既状人之恹恹愁情态,也写花絮飘坠时轻柔形象,似亦知人之懒乏无力而有意相陪者,情思深婉。

以下三句,写往日的欢娱。

凤城即京城。

北宋汴京寒食清明节日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 ,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东京梦华录》卷七)“拾翠侣”本于曹植《洛神赋》:“尔乃众灵(神)杂,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这里是指一同游春的一位歌儿舞女 ,“盈盈”是说她的风姿仪态美好。

这两句只说得一件事,而诸般风流缱绻,已在言外。

上片结末三句,词意陡转,由美好的回忆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仍接应“春愁 ”。

一样逢春 ,不同滋味,对比强烈。

词之上片,采用忆昔比今的手法,道出了春愁生发的原因。

过片四句,承上浓墨重彩地描绘春愁的具体情状。

“愁旋释,还似织;

泪暗拭,又偷滴。

”四个三字句,句句用韵 ,如冰霰降地,淅沥有声。

此十二字四句,散则为四韵,合则为两组,总之为一意,以言愁,泪亦是愁的表现也。

两组之中,“愁”的一组,“旋释”是虚,“还织”是实;

用“织”字,是言愁似网困人,无可遁逃。

“泪”的一组,“暗拭”于前,已藏“滴”字;

“偷滴”随之,“滴”且不已;

“暗”字“偷”字,又写出独自伤心无人与诉情景。

总言愁不可解,悲不可遏,下字既精炼,又绵密。

人此四句全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施辞采,不用典实,俞陛去《五代词选择》(按:俞书此首作南唐中主李璟词)评云:“转头四句皆三字一句,且多仄韵,节短而意长。

论情致则婉若游丝,论笔力则劲如屈铁。

以下三句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

谩,徒也,空也。

倚数远望,不见伊人 ,直至黄昏。

暮云凝碧,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而隐含其下句“佳人殊未来”。

然而这不是有约而不来,也不是知其所在盼其或来而竟无有。

两人的关系是已经离绝了的,所谓“拚则而今已拚了 ”,自己何尝不知道 ;

之所以仍痴痴远望者,是又所谓“忘则怎生便忘得”也。

两句中有多少追思,深海,失落感,牵惹意,在“暮云凝碧”这样典雅的句子之后 ,出此又白又浅的语言表述之 ,而又觉其甚为和谐 ,才人笔下,竟无所不可。

明人潘游龙云:“‘拚则’二句,词意极浅,正未许浅人解得。

”(《古今诗余醉》)结拍“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全词思如流水,至此水到渠成,符合人物感情发展的逻辑,使全词在情节上又进了一步。

全词抒写春愁,情感脉络十分清楚:因忆旧侣→苦于幽独→至愁且泪,于是寻思其人。

整首词意脉相通,浑然天成,把春晚怀旧之情抒写得委婉动人。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0380465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