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倚阑/春光好
春犹浅,柳初芽。
杏初花。
杨柳杏花交影处,有人家。
玉窗明暖烘霞。
小屏上、水远山斜。
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
注释注释:诗中的绝句,词中的小令,都是难作的。
不仅字数少,而且又要有丰富的诗情画意,所以要字字锤炼,字字着力,小而精工,玲珑剔透,才见大家风范。
程垓的这首小词,仅四十二字 ,正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情趣盎然,颇能显示出“美文”的艺术魅力。
小词而能铺排,是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这首词要表达的意思极为单一 :不要惊醒酒后春睡的“ 他”。
但直接用来表达这个意思的文字,却只有全词的最后一句 ;
绝大部分的文字 ,是用铺排的手法来描写与“他”有关系的环境、景物 ,极力渲染出一幅恬静、安逸、静谧的图画。
起句写初春景物,交代时令节气。
“春犹浅 ”,是说春色尚淡。
柳芽儿、杏花儿,皆早春之物,更着一“初”字,正写春色之“浅”。
《愁倚阑》又名《春光好 》。
古人作词,有“依月用律”之说,此调入太蔟宫,是正月所用之律,要求用初春之景。
此词景与律很相适应。
“杨柳”句总前三句之笔,以“交影”进一步写景物之美,缀一“处”字,则转为交代处所,紧接着点出这里“有人家”。
从“交影”二字看,这里正是春光聚会处,幽静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
词的下片首两句,转入对室内景物的铺排,与上片室外一派春光相对应。
窗外杨柳杏花交相辉映,窗内明暖如烘霞,给人以春暖融融,阳光明媚之感。
而小屏上“水远山斜”的图画 ,亦与安谧的春景相应。
“小屏”一句,语小而不纤,反能以小见大,得尺幅千里之势,“水远山斜”,正好弥补了整个画面上缺少山水的不足。
这正是小屏画图安排的绝妙处。
此词一句一景写到这里,一幅色彩、意境、情调极为和谐的风景画就铺排妥当了。
作者以清丽婉雅的笔触,在这极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然后才画龙点睛,正面点出那位酒后春睡的“他”。
“莫惊他”三字,下得静悄悄,喜盈盈,与全词的气氛、情调极贴切,语虽平常,却堪称神来之笔。
全词写景由远及近,铺排而下,步步烘托,曲终见意,既层次分明,又用笔省净。
细味深参,全词无一处不和谐,无一处不舒适 ,无一处不宁静。
显然,词人在对景物的描绘中,渗透了他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对由景生情写作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就一般常例来看,艺术上的渲染、铺排,往往会导致语言上的雕琢 、繁缛 。
但是这首小词却清新平易,绝无刀斧痕。
语言平淡,是程垓词的一个明显特点,读他的《书舟词 》,几乎首首明白如话,这种语言风格并非轻易得之。
况蕙风论词,曾引了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 》论诗的一段话:“陶潜、谢朓诗皆平淡有思致。
⋯⋯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
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
梅圣俞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
李白云:‘清水出芙容,天然去雕饰。
’平淡而到天然,则甚善矣。
”况氏然后说 :“此论精微,可通于词。
‘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 ’,即倚声家言自然从追琢中出也。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程垓这首小小的《愁倚阑 》,以平淡的语言精心写景,巧藏情致,具见巧夺天工,终得自然之美,足以为况氏的词论作一佳证。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1284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