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朝代:作者: 辛弃疾 体裁: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

会说忘言始知道。

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

朝来梅雨霁,青青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

白发多时故人少。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释注释: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

作者自题曰:“读《庄子 》,闻朱晦庵即世。

”但粗读全词,似乎与悼念朱熹一事没什么关联。

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题目中“闻朱晦庵即世”六个字可能是“后人妄增”的。

而邓广铭先生在《书诸家跋四卷本稼轩词后》批驳这种说法,认为 :“前片云云,自是读《庄子》之所感,后片之白发句,则明是闻故人噩耗而发者,而子云以下诸语,更为最适合于朱晦庵身分之悼语 。

”这就是说,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把一首词分作两截来理解。

我以为,这一说法似乎也欠妥 ,它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

又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 ,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 ”。

“万言千句 ,不自能忘堪笑 ”,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不是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了吗?

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

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什么“忘言知道 ”,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 ”。

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

话说得非常深曲。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

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

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 ,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

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

“白发多 ”,是感叹岁月蹉跎 ,有壮志消磨的隐痛;

“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

这一“多”一“少 ”,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

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 。

“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

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

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

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 ”。

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1387734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