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送黄任伯归丰城,时任伯放其妾还家

朝代:作者: 张翥 体裁:

正匆匆、楚乡秋晚,孤鸿飞过南浦。

同来桃叶堪惆怅,一舸载春先去。

愁绝处。

问那曲阑干,曾听人低语。

今宵最苦。

向枫树溪桥,芦花野馆,翦烛卧听雨。

吴霜鬓,破帽西风怎护。

丝丝都是离绪。

旧情顿冷新愁重,总付坠鞭词谱。

君记取。

待雪夜、相思乘兴柴冈路。

唱予和汝。

要款段随车,轻盈唤酒,重为国香赋。

怪朝来、片红初瘦,半分春事风雨。

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难驻。

芳草渡。

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语。

无端杜宇。

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

阳关唱,画鷁徘徊东渚。

相逢知又何处。

摩挲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

君此去。

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

长生寿母。

更稳步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

注释注释:这是作者成名之作。

它气势磅礴,将离别之恨表现得深沉 、细腻;

同时,又充满着乐观主义的激情,催人奋进。

王子文,名埜字子文,号潜斋,浙江金华人,是南宋后期主战派官员。

在理宗淳祐年间,先后任职于隆兴、镇江等府,又任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等职。

他忧国忧民,为人所景仰。

而本词的作者李昴英也是个不畏强御、直言敢谏的耿介之士,曾奏劾权臣贾似道,被理宗称为“南人无党 ”,所以词中每多以国事为念,有志同道合之意。

王埜即将赴任的太平州在长江南岸,居南北交通冲要,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又临近前线 ,因此地位相当重要。

王埜之出知太平州,正是被委以国防、江防的重任。

“怪朝来 、片红初瘦,⋯⋯”以“怪”字领起,表达自己惊诧之情,一下子便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是什么令他感到意外呢?

噢,是春天的繁花开始飘落了。

花儿萎谢用“瘦”字去形容,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娟美俏丽的人儿忽然颦眉蹙额,清减了几分。

接着,作者以“半分春事风雨”倒点原因,解开前面自设的疑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原来昨晚一场摧花的风雨将春色大大损毁了。

“半分”,说明了摧损程度 。

这就是词家的所谓“逆笔”,目的是使重点突出。

三 、四句正式点明“离恨 ”,转入送别的主题。

“有脚阳春 ”。

(一本作“有脚艳阳”)是对能施“惠政”的官员的传统称颂语,意思是说他所到之处,如阳春之和煦 ,能令百姓昭苏 。

但现在“阳春难驻”,王埜大人要调走了 ,因此连山水似乎也充满离愁别恨 。

读到这里 ,我们顿悟前面写春残景象不只是为了烘染离别的气氛,而是对“阳春难驻”作形象的说明。

“芳草渡。

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语。

”写渡头景色。

在芳草萋萋的渡口,树上的黄莺正在啼啭,仿佛是恳请即将离去的春天再多留驻一会儿。

黄鹂即黄莺,鸣声婉转悦耳。

这里“芳草”两句也是融情于景,借啼鸟之惜春,比喻自己对王埜的依依惜别。

然而王氏的调动是国家的需要、时局的要求,所以感情尽管上难以割舍,也只能分手了。

在词中,这一转折是由“无端杜宇”四字开始的。

无端,即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这里含有无可奈何之意。

杜宇的叫声与“不如归去”相近 ,所以又名“催归”。

这里说“报采石矶头 ,惊涛屋大 ,寒色要春护”的是杜鹃鸟 ,其目的是与上句的“黄鹂”相照应 ,扣紧暮春景色,让景、情、事打成一片,使整个上半阕的意境更显浑成。

采石矶,在安徽当涂牛渚山北部,突入长江中 ,奇险雄伟,“惊涛屋大”是说长江风急浪高。

后三句意思是说,当涂江面一带,风狂浪恶,满目寒凉,正需要春阳的呵护。

意思是那里位置的重要和形势的艰危险恶 ,须由豪杰之士去支撑局面 。

我们知道,自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国灭亡后,次年蒙古兵即大举南下,攻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淳祐十二年(1252)又掠成都,一时烽烟四起。

上阕借景抒写惜别之意,情绪一波三折,从开头至“阳春难驻 ”,是一开 ;

“叫住东君”是一合;

至“寒色要春护 ”又是一开。

”将恋恋不舍而又不得不舍的心绪描绘得细腻传神。

下阙以送别情景过渡 ,然后再转入临别赠言 。

“阳关唱 ,画鷁徘徊东渚。

”人们唱起了骊歌,远行的船只即将启航了 。

临别之际 ,人们自然希望后会有期 ,但何时何地才能见面呢?

世事实在难以预料,不过 ,既然已经以身许国,个人的事亦无需多虑了。

“相逢知又何处”一句,正表达了词人这种复杂的心情。

于是,在饯别的酒筵上,两人同抒壮怀,细评今古。

“摩挲老剑”,如同诗词中常见的“抚剑”、“看剑”一样,表明词人渴望施展抱负;

“剑”而说“老”,则表明他们经过千磨百折而雄心犹存,不是难能可贵吗?

“君此去 。

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

”这是作者对友人的殷殷嘱望,希望他负起拱卫东南的重任,做撑持时局的擎天一柱。

由此亦可见两人相知之深,相期之切。

全词写到这里,一气呵成,情郁而辞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但下面收束处出语涉腐,令全篇有所减色。

“长生寿母。

更稳坐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 。

”这是顺带为王埜之母祝寿,并表王之孝顺。

安舆,也叫“安车 ”,是妇女、老人乘坐的小车。

三槐堂 ,是有关王姓的典故。

这里用典为王氏祝寿之词。

彩衣舞,用老莱子七十娱亲的故事。

这种词句象李调元《雨村词话》指出的,“乃献寿俗套谀词”,算是败笔。

总之,除结尾之外,全词大体写得不错,而尤以上半阕为佳:跳荡转折,情景相生,感喟甚深,境界亦大。

下阕上半则富雄直之气,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概。

作为一首送别词。

它密切结合当前景色与情事,大处着眼,细心落笔,将私人离合之感与整个社稷安危连系起来,融“小我”入“大我 ”,使作品(就前面大半而言)保持旺盛气势和较高的格调,应当说是颇为难得的。

这正是作者胸襟抱负与艺术手腕的完美结合。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079752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