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

朝代: 先秦 作者: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注释注释:"萧萧"二字诗中常见。

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

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

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

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

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

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

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

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

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

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

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

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

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

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

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

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林庚)--------------------------------------------------〖《诗纪》作渡易水歌。

注。

一曰荆轲歌。

〗〖《史记》曰: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

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云云。

复为羽声慷慨。

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就车而去。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燕策三。

《史记》刺客列传燕丹子下。

《文选》二十八。

《书钞》百六。

《类聚》四十三。

《初学记》一、十五。

《御览》六十四、五百七十二。

《诗纪前集》二。

)-----------逯钦立 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出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卷二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622618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