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

朝代:作者: 苏轼 体裁:

谁作桓伊三弄。

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

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

水东流。

注释注释: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

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

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在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

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

此二句暗写离别。

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 明日 ”分别的情景 。

“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

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 。

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 ,代替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

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

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 ,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

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

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035077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