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 寿松巢次韵

朝代:作者: 吴存 体裁:

南州士,人品用番川。

春动九霞筵。

皋比早志青云上,角巾晚傲白云边。

喜诸孙,兰洒洒,玉娟娟。

笑七十、曲江欢未足。

笑七十、金城闲未得。

吾一壑,可忘年。

金丹九转来云鹤,玉琴三叠和风蝉。

报君知,巢上老,海棠仙。

西池草,和梦泛晴晖。

几度见春归。

寒沙盟冷鸥先觉,秋江影落雁初飞。

故园荒,征路远,信音稀。

笑逆旅光阴忙似瞥。

更好染髭须何用镊。

惊夜杵,捣寒衣。

桃花流水应无恙,小山丛桂更畴依。

早归来,新酒熟,商於路,山远客来稀。

鸡犬静柴扉。

东家欢饮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

觉重来,猿与鹤,总忘机,风浪里,竟安归。

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责吾非。

任年年,藜藿饭,芰荷衣。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

深院落,斗清妍。

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沈香亭上看。

树不著唐昌宫里玩。

衣带水,隔风烟。

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

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释注释:宋人咏梅的词不可胜数,并且大多把它写得高不可攀,像要傲视一切,以寄托自己的尘世思想。

在写作手法上,象“寿阳”、“弄笛”之类的历史典故,经常被采用。

而这首词却能独出心裁,把梅花写得清新高洁,其他花难以望其项背,但在作者笔下,梅花并非傲视一切,这是词人本身不甘沉沦,积极向上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

他在写法上,不再象美人那样频频使用历史典故 ,为了衬托出梅花的与众不同的形象,他先后用了三种不同的花来作反衬,又用了两个人物形象加以渲染。

这种写法也是不多见的。

他的咏梅词前后共有九首之多,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开头两句“春乍透,香早暗偷传 ”,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透,即浓的意思。

黄庭坚《蓦山溪》词里有“春未透,花枝瘦”的句子,可证“透”字之意。

次句化用林逋咏梅名句“ 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的特色 :春色忽然转浓,到了百花吐艳的时候,而梅花早在春尚未透之前,它的芳香已经暗暗传播开来。

作者另一首《汉宫春》咏早梅的词说 :“群葩如绣,到那时争爱春长。

须知道、未通春信,是谁饱试风霜 。

”可以和这两句相参证 。

“深院落,斗清妍。

”“深”字表明了梅花所处的幽静之地 ;

“清”字表明它不同凡响,它们在幽静的院落里,以自己的清高绝俗的标格,斗奇争妍。

到这里,已经把梅花特有的气质抒写出来。

下边从外貌上加以描绘 :“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鬚胜辟寒钿 。

”它的紫檀色般的枝干,下垂有如流苏;

它的金黄色的鬚蕊,胜过辟寒金做成的花钿。

这种外貌的描写是为表现它的内在的美服务的。

大诗人屈原在《九章·涉江》里对自己的服饰的描写是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也就是这个意思。

从梅花的外貌来看,它不仅具有清高绝俗的品格,且具有不加人工雕饰的天然的高贵仪态,两者构成了梅花的完整的形象,足以独占花苑,压倒众芳 。

“更朝朝,琼树好 ,笑当年。

”陈后主(叔宝)爱艳曲,创新声,他的《玉树后庭花》曲里有这样的两句:“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

在词里 ,琼树是作为反衬的形象来引用的,认为它虽华贵,却只值得一笑,比不上高洁的梅花。

换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 ”。

唐人李濬的《松窗杂录》上说,唐明皇在一个春天里,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上看牡丹花,并曾召大诗人李白写《清平调》三首,中有“名花倾国两相欢”、“沉香亭北倚栏干”之句,为人们所熟知。

在词里,牡丹也是作为反衬形象来引用的,认为它即使为帝王所观赏,高洁的梅花也不愿与之同流合污。

“树不着唐昌宫里玩 ”也是用典故。

唐人康骈的《剧谈录》记载,长安安禁坊唐昌观有玉蕊花,每春发花,若瑶林琼树。

元和年间,当盛开时,乘车骑马来游赏的摩肩接踵。

在词里,这玉蕊花也是作为反衬形象来引用的,认为它即使是为万千游人所爱赏,高洁的梅花也不愿与之并列。

那么,有没有可以和它比并的形象呢?

有的,可以和它比并的形象同它有“衣带水”相连,只是隔着风烟。

这就是“铅华不御”的宓妃,还有就是“淡扫蛾眉”的虢国夫人。

这里是词人自比,借以抒发感慨。

他家居婺州永康(今属浙江),地居武义江上游,由水路可以到达杭州。

历史上的宓妃可以得到贤王的眄睐,虢国夫人可以得到唐明皇的“ 圣眷”,当今皇帝所擢用的尽是“庸愚龌龊”之徒,而自己却叩阍无路,头白有期。

他这种怀才不遇的感情,在歇拍几句里表现得更为充分 :“管如今 ,浑似了,更堪怜。

”空相似而遭遇不同,“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

陈亮有积极向上,不甘平庸的用世思想。

他曾在一篇上皇帝书中详细陈述了要想恢复中原,重振国家,他提出朝廷不仅要在对金政策方面作重大调整之外,还须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而当时的国家处境是:隆兴和议之后,“徒使度外之士摈弃而不改聘,日月蹉跎,而老为至矣 。

”他在上书时才29 岁,而一直等到50多岁,他这个“度外之士”仍未被朝廷重用,在家虚度光阴。

他把他对身世的感慨,通过一些咏物词表达出来,这首词就是其中的一首。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439959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