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忆江南

朝代:作者: 吴文英 体裁: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

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

无处觅残红。

注释注释①恹恹:形容精神恍惚困倦。

②帘栊:挂有珠帘的窗户。

评解暮春三月,春光将尽,所见者惟秋千空挂,倦马嘶风,画舟空泊,人情困慵,宿燕夜归,莺啭绿阴。

词以叹息残红难觅作结,回护上片“花落更情浓”句,惜春之情倍浓。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的艳情词,在名家的笔下以雅秀的笔意和绵密的章法描摹而出 ,一点都不显俗套,反而是曲曲传出了恋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微心理。

“三月暮 ,花落更情浓”。

暮春三月,这里说的不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时节。

“更情浓”,浓情密意 ,指的应是欢情。

那么,“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

堤畔画船空”几句呢,初读之下,很可能觉得是在写“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分手情状;

况且“秋千闲挂月 ”,也容易使人联想到韩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烟雨中”,或者梦窗自己的《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

”但细细寻绎下去 ,便会知道都对不上号。

这里绘制的绝不是雨横风狂三月暮的凄凉图画 。

“人去”、“马停”的笔墨,其间实在是隐去了若干具体的情事 。

一幕情深意密的“相见欢”,写到如此隐约迷离,含浑蕴藉,手法可谓高明极了。

不去实写柳阴摇出画船来的情状,也不去细摹仕女秋千会的场景,而是完全看不到人的活动,作者只是侧击旁敲,轻灵地烘托出一个类似“空镜头”的画面:闲挂月中的秋千索、驻泊堤旁的画船、拴系于垂杨的马匹。

这一切都在无误地牵引着读者的神思 ,循着词人的细密思路,顺理成章地凑泊过去:倦马嘶风、柳边船歇——待人归!

夜已深沉,月已朦胧。

全部的环境完全被一种静谧、甜美、而又圣洁的氛围笼罩着。

这,就是词的上片的不写之写。

实际上,而今乐事他年泪,这种对欢情的描写,其实是在为下片的悲感作铺垫。

季节,由春入夏;

情感,也由似酒如密的浓情过滤到神态恹恹的如痴如醉。

世事犹如春梦,失去便不可复得;

人也如同飞鸿离去后也不再复回。

密约幽期不可复得,峡云无迹各自西东,剩下的只有无穷的怅惘和不尽的忆念,她也许只会独自守着窗儿,整日价在情思昏昏中打发日子罢了。

“宿燕夜归银烛外”,用的是温庭筠《池塘七夕》诗“银烛有光妨宿燕”的旖旎字面,而指的却是人此时的孤栖处境。

下一句“流莺声在绿阴中”绿阴内流莺啼啭,更是使人伤春不忍听,加倍烘托出主人公徬徨寂寞的心境。

最后以“无处觅残红 ”歇拍,对应上文的“花落”,也点明景情迥异聚散匆匆的无奈,哀婉的歌声里倾注着作者对不幸的主人公的绵邈深情。

梦窗词擅长以离合吞吐之法抒写感怀旧游之情。

比较而言,长调慢词的篇幅更易于酣畅铺排,直抒哀乐,而《望江南》这样的小词,要传出虚实相生,悲欢迷见的韵调,实有相当的难度,而作者却巧妙地将上下片属于两段时间的情事加以比照,悲欢相续,构成了全词的浑然整体。

尤其是他咏写艳情而用的那种隐去情事,虚处传神的独特技法,造出了一个格调高雅、情意醇厚的空灵境界,这不能不令人击节叹赏。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581433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