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十三年平阳秩满,清明日赋
老西山倦客,喜今岁,是归年。
笑镜里衰容,吟边华发,薄宦流连。
功名事无有分,且旧鞭、休羡祖生先。
望里芙蓉大府,梦余禅榻茶烟。
恨无明略卧林泉。
平子太拘*。
尽俯首辕驹,寸心能了,犹胜归田。
前途事,如抹漆,又向谁、重理伯牙弦。
自是一生心苦,非关六印腰悬。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
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
三生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
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
烟水弥弥。
回首处,只君知。
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
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
何日还寻後约,为余先寄梅枝。
注释注释:这首词以苍茫幽远的意境,描绘出词人倦于官场上的曲意逢迎,而渴望如山雀归林的心志,令人心高气远。
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
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
“ 嫩寒催客棹 ”,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 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 嫩 ”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红叶”两句,复笔写景。
山上是满林红叶,石间有潺潺清泉,绘声绘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漱石”一句,不只是写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的归隐心曲。
卢祖皋在此用典,就将一种脱落簪绂,息影山林的心愿诉诸其中了。
“多少心期”,即多么快慰的意思。
当读者正随着词人的妙笔徜徉于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时,作者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后有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距不远,是有名的景观。
然而词中所述,不限于景物的铺陈,而是一种两面关合的用典。
作者写带有佛家轮回色彩的传说,除了符合杭州实景而外,还切合对方的和尚身分,好象这眼前的景物与两位诗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缘的。
卢祖皋在此强调了他对这种山林清致的向往和依恋。
“依薜萝犹惹翠云衣”,个“惹”字尤能将无情草木化为有情。
作者这样运笔,不但使文气跌宕,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唤起人们绵绵无尽的离情别绪来。
歇拍两句,再将笔势收拢,点出今番之帝城醉梦,不如溪山之云水徜徉。
“ 不似”意即“不如 ”。
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那颗高尚的心灵在追求着一种清远,超脱,然而现实的黑暗龌龊,使他转向山林,转向自然,去寻求人性的复归。
下片设想离别后的思念 ,文笔活泼,妙喻联翩,意思是说:鸿鸟已飞向烟水茫茫的远方,只有你们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迹。
这是以鸿鸟比喻自己漂泊无定的行踪。
接下去,作者以错综之笔就自己与诗僧两面关锁写来,脉络清晰 。
“ 吴江鹭忆 ”,指作者的去处。
“孤山鹤怨 ”,指二僧挂搭之地。
林和靖梅妻鹤子隐于孤山,与二僧相近,故移以指二僧。
这样写来便觉清超,也显示了词人高超的功力。
“高峰”句妙在奇思,高峰云起,并不稀奇,一经“梦醒”二字点染,便成了奇笔。
把朝云出岫比作高峰睡醒,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山河。
“瘦吟”句是写对诗僧的忆念,暗用李白《 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瘦”字又形象地表达了相思的苦怀。
歇拍二句,自相问答,饶有趣味。
什么时候再相聚会呢?
那就请你寄来报春的梅花吧。
这样的结尾,更显得雅致,有韵味。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689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