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次韵答张直卿见寄

朝代:作者: 刘敏中 体裁:

两城无百里,算只是、一家乡。

愧每每相看,来迎去送,水影山光。

殷勤举杯一笑,要都收、百福与千祥。

镜里吾衰已甚,尊前君意何长。

谁能齐物似蒙庄。

岁月去堂堂。

更多病何堪,闲愁万绪,恼乱诗肠。

明年定须丰稔,看桑蚕成簇麦登场。

君到野亭应喜,酒帘花外悠扬。

记汉皋亭上,从别后、几秋风。

爱诗酒追随,衣冠雅重,车骑雍容。

回头白云汾水,又传将、淮海避青*。

官府年来有禁,音书未易相通。

肝肠如铁气如虹。

佳句入清雄问渭北江东,暮云春树,此意谁同。

虚名百年惭愧,赖吾乡、风味近河东。

几日凤凰山下,鸡豚社酒迎逢。

记青年充赋,曾射策,对严宸。

便暮省朝台,才离*辖,又掌丝纶。

狂愚岂胜时用,幸扁舟归去早知津。

一任无钱使鬼,犹能有笔通神。

交游萍水百年身。

襟袂几回分。

正雪后花前,江东渭北,嗟我怀人。

澶渊召棠成颂,肯推扬余韵颂庄椿。

老矣甘心伏枥,天衢行看翔麟。

爱山中日月,春渐去,又还来。

望水绕人家,云生窗户,岫转峰回。

层层绛桃千树,似丹霞、散绮映楼台。

世上从教桑海,人间自有蓬莱。

渔郎未必是仙才。

偶尔到天台。

喜相问相邀,山中肴*,树里尊*。

何便寻归路,是风波险处未心灰。

要似秦民深隐,桃花只好移栽。

爱山中日月,春渐去,又还来。

望水绕人家,云生窗户,岫转峰回。

层层绛桃千树,似丹霞、散绮映楼台。

世上从教桑海,人间自有蓬莱。

渔郎未必是仙才。

偶尔到天台。

喜相问相邀,山中肴*,树里尊*。

何便寻归路,是风波险处未心灰。

要似秦民深隐,桃花只好移栽。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

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山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

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

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

注释注释:这首《 木兰花慢 》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

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 、踏青 。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 ,兼写清明乍雨、群花烂漫,点出春日郊游的特定风物。

起笔便异常简洁地点明了时令 。

紫桐即油桐树 ,三月初应信风而开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后叶,故繁茂满枝,最能标志郊野清明的到来。

一个“拆”字,写尽桐花烂漫的风致。

“先清明 ”,经过夜来或将晓的一阵疏雨 ,郊野显得特地晴明清新,点出“清明之明”。

作者选择了“艳杏”和“缃桃”等富于艳丽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烧”和“绣”具有雕饰工巧的动词,以突出春意最浓时景色的鲜妍如画。

不过,这首词的重点不在于对动人春色的工笔描绘,所以自“倾城”句始,词进入游春活动的描述。

作者善于从宏观来把握整体的游春场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 。

“ 倾城,尽寻胜去”是对春游盛况作总的勾勒。

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熟食品,男骑宝马,女坐香车,到郊外去领略大自然的景色 ,充分享受春天的观乐 。

“雕鞍”代指马,“绀幰”即天青色的车幔,代指车。

结两句,以万家之管弦新声大大地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词情向欢乐的高潮发展。

词的上片,作者用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清明踏青游乐图。

词的下片着重表现江南女子郊游的欢乐。

柳永这位风流才子将注意力集中于艳冶妖娆、珠翠满头的市井妓女身上。

在这富于浪漫情调的春天郊野,她们的欢快与放浪,在作者看来,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实上也如此。

“盈盈”以女性的轻盈体态指代妇女 ,这里兼指众多的妇女。

她们占芳寻胜,玩着传统的斗草游戏。

踏青中最活跃的还是那些歌妓舞女们。

她们艳冶出众,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欢乐和春的赐与 。

作者以“ 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衬出当日游人之众,排场之盛,同时也暗示这些游乐人群的主体是豪贵之家。

这是全词欢乐情景的高潮。

而作者对春之美好和生之欢乐的体验也抒发到了极致。

继而词笔变化,作者继以肯定的语气,设想欢乐的人们 ,在佳丽之地饮尽樽里的美酒 ,陶然大醉 ,有如玉山之倾倒 。

“罍”为古代酒器,即大酒樽。

词的结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

”一句意思是,这些欢乐的人定是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不能把这一句简单用“醉生梦死”去界定,实际上,柳永在这里呕歌的是古代女子在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和场合中所迸发的生命的快乐。

这首《木兰花慢》充分体现了柳词善予铺叙的表现特征。

作者依赖调式变化、句式参差,造成了一种急促的节奏和繁密的语势;

同时又通过特色景物的点染,大量细节的描写和场面的铺陈,将描写对象加以铺张渲染,为全词带来一种繁复之美。

这是两宋时期广为传唱的“欢乐颂”和“春之歌”,体现了柳永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出处《全宋词》(台湾中央舆地出版社,1970年版)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705759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