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玉楼春

朝代:作者: 苏庠 体裁:

江云叠叠遮鸳浦。

江水无情留薄暮。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

只作深愁无尽处。

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释苏庠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有《后湖集》,今存词25首,多写“身到十洲三岛,心游万壑千岩”的生活。

这是一首羁旅抒怀词,通篇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客恨渺无涯”的感情。

开头两句写别离的时间(傍晚)、地点(鸳浦)及景物特色。

在薄暮时分,船儿离开鸳浦,渐渐远去,江上云气重重叠叠,遮蔽了与伊人分别时的鸳浦,不见伊人的倩影;

想让那一叶扁舟暂驻,然而江水无情,载着这小舟偏偏向远方流去。

“鸳浦”二字颇有深意,“鸳”即“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后比喻情深意长的伉俪。

词人在《鹧鸪天》中亦写道:“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词中的“江云叠叠遮鸳浦”不仅写出江云重叠遮蔽鸳浦之状,更暗寓了词人不得不与伊人分别的离愁,无限忧怨之情亦隐在“叠叠”二字之中。

“流薄暮”三字耐人品味,不仅点出出行时间的迟暮,而且烘托出伤别的氛围:在薄暮冥冥中抛别伊人远离家乡,在薄暮冥冥中浪迹天涯,天各一方,游子的心绪该多么悲凉、伤感、孤寂。

一个“流”字,用得尤为精妙,它给读者展开一幅动幻的画面:“江水长流,孤帆远去,暮色悠悠,在流动中,暮色愈来愈重,孤帆消失在江天苍茫之中。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以对仗手法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游子的思乡深情。

上句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

下句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

“不禁”二字是禁不住的意思,它强调了客梦轻浅恍惚。

此二句对仗工稳,设想新颖。

过片不变,继续写游子情怀。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

”这是移情入景的手法,将小渚的荻花人格化了。

这里既是嗔怪荻花不了解游子思乡情,又嗔怪她无留客之举,只是一味地在瑟瑟秋风中含情脉脉,愁思缕缕地送别游子。

词人用移情法从侧面表达了游子思归深情。

结句“白沙烟树有无中”两句,以景结情。

写江边白沙茫茫,烟树迷蒙,似有似无;

时至傍晚,正是雁落平沙休憩之时,然而这休憩之地能否安全呢?

“何处所”是设问句,写出词人对雁行的关心。

“沧洲”是滨水之处。

词人在景物描写之中寄托了自身漂泊无依,前路茫茫的感慨与惆怅。

这种感慨与惆怅在其它词作中曾反复咏叹:“何处所?

门外冷云堆浦”、“谁遣愁来如许”。

(《谒金门·怀故居作》)看来家乡、故居亦不能使其心静身安,在前路茫茫的情况下,他吟道:“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清江曲》)他向往“一笛清风万事休,”(《后漓江曲》)啸傲云山的生活。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无论是叠叠江云、汤汤江水、淡淡薄暮、点点归帆、瑟瑟苇荻,还是沥沥秋雨、沓沓白沙、茫茫烟树、行行北雁,各种意象都满蕴着词人羁旅伤别之情,前路渺茫的感慨。

这词中的景,是词人心中景、情中景,故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赵慧文)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727593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