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 岳阳楼

朝代:作者: 戴复古 体裁:

袖剑飞吟。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释注释:戴复古一生潦倒,浪迹江湖,足迹所至,常有吟咏。

他远离官场 ,有相对自由的心灵和超脱的情怀,用不着蝇营狗苟,所以内心有更大空间容纳祖国的奇山异水,又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大业。

登临之际,他的爱国豪情油然而生。

这首登临岳阳楼之作即是如此。

“袖剑飞吟”,据《 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 :“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戴复古浪迹南北 ,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

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

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

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 ”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 :“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

“ 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 、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

“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

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 ,“ 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 ”,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 ,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

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

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 发起别意 ”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

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

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

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 ,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 ”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

南宋词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弃疾的影响,戴复古在《 望江南》词中说:“歌辞体儿有稼轩风 ”,可见他也有意学稼轩 。

但他的学习不是模仿,他没有稼轩参加抗金斗争的真切体验,但他长期身处下层,历尽沧桑,抗金复国的要求因而特别强烈,这使得他在审美体验上向稼轩靠拢,常常抒发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词的“ 变尽人间 ,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但都是审美境界的自然展现 ,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4267170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