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乙卯高阳寒食,次γ夫韵
寒食少天色,花柳各春风。
身闲胜日,都在花影酒垆中。
秀野碧城西畔,独有斗南温软,雪阵暖轻红。
欲办酬春句,谁唤好情。
世间物,无一点,似情浓。
心期偶得,一念千动莫形容。
好在轻烟暮雨,只有西厢红树,曾见月朦胧。
醉眼尽空碧,风袖障归鸿。
绛阙春回近,先放玉堂梅。
当时产此人杰,天岂偶然哉。
吾道以为元气,学者仰如北斗,聊复振儒台。
来岁紫微阁,阊阖看天开。
七旬老,千里路,为公来。
二十年前,绣衣曾奉紫霞杯。
今朝湖光山翠,喜有碧桃玉藕,寿酒得重陪。
明日赋归去,回首望蓬莱。
瑞霭延真馆,春满瑞真家。
绛县老人年纪,更柰紫髯何。
前日黄华迎赐,赐予青毡旧物,田野总讴歌。
报贶启金*,笙鹤恰来过。
问蟠桃,花结实,树交柯。
今朝佳气五云,都在牡丹坡。
何物可为公寿,直比心如明月,清镜阅人多。
于此看勋业,铜狄细摩挲。
野饮不称意,归促紫游缰。
谁知草堂深处,清赏兴尤长。
梦里佳人锦瑟,眼底瓦盆浊酒,衣袖醉淋浪。
歌罢竹轩晚,风细月波凉。
为东园,梅与竹,足清香。
不须更栽桃李,花底驻春光。
人道漆园家世,王谢风流未远,培取桂枝芳。
读书贫亦好,此语试平章。
战骨缟如雪,月色惨中秋。
照我三千白发,都是乱离愁。
犹喜淞江西畔,张绪门前杨柳,堪系钓鱼舟。
有酒适清兴,何用上南楼。
*金甲,驰铁马,任封侯。
青鞋布袜,且将吾道付沧洲。
老桂吹香未了,明月明年重看,此曲为谁讴。
长揖二三子,烦为觅菟裘。
战骨缟如雪,月色惨中秋。
照我三千白发,都是乱离愁。
犹喜淞江西畔,张绪门前杨柳,堪系钓鱼舟。
有酒适清兴,何用上南楼。
*金甲,驰铁马,任封侯。
青鞋布袜,且将吾道付沧洲。
老桂吹香未了,明月明年重看,此曲为谁讴。
长揖二三子,烦为觅菟裘。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注释注释: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 ,也流露了他对“ 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 。
全篇用笔空灵回荡 ,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 ,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
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
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
”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 ,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
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
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
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
所以 ,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
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
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 ,明月挂南楼 。
”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
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于是词笔又一振。
至此 ,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
“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
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 横玉笛 ”、“倒金瓯 ”、“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
“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 ”的“凄凉兴况 ”,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
“横玉笛 ,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 ,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 ”,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
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 ,读来令人心弛神往。
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
结句“醉困不知醒 ,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
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 ,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5712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