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幽居
开轩对朝爽,吾亦爱吾庐。
君亭有笏堪柱,人道富于余。
尚恐轩裳念在,前日朱门故态,消释未全除。
反覆看如此,侬岂据渐渠。
最同是,烟减灶,斧生鱼。
年年客里相值,佳兴负当初。
纵使轩亭无恙,亦取山灵抵掌,猿鹤怨移书。
尊酒酹江月,何日赋归欤。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释注释:这首词意境丰满。
词人通过对山色,身世的描写,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含义深广,具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
扬州西北的平山堂,是欧阳修在这里任知州时建造的。
登堂遥眺,江南金、焦、北固诸山尽在眼前,视与堂平,故取名“平山”。
一个世纪后,方岳身处平山堂,俯仰江山,缅怀先贤,不禁诗思如潮,就以苏东坡《黄州快哉亭》词的韵脚,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从写景入手 。
“秋雨”二句,写雨后平山堂远望所见的景色 。
这时雨过天晴 ,长江对岸诸山愈加显得青绿可爱 。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达相当出色,句法也很奇巧 。
它重点是写“山色”之“碧”,而以“秋雨”和“晴空”作烘托,使之更加鲜明起来。
雨水洗过的青山,去掉了表层的尘土,增加了滋润的水分,当然更显得青绿;
而雨后放晴时,天空更兼秋高气爽,阳光就会更加充足,照耀着雨后的群山,它的碧绿于是又加深了一层。
这两句通过倒装,将雨后的山形象地勾画了出来。
“江南江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
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
但作者哪里来这么多“愁思”,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
一是自伤飘泊无定,二是慨叹中原未复。
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性质,然后再表现内容。
“芦叶蓬舟千里”三句 ,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
“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
“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 。
“菰菜莼羹 ”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命驾而归 。
“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 ,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 。
因而只好“无语寄归鸿 ”,默默无言地目送征鸿南归。
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 ,他少年飘荡江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游宦成羁旅”之感。
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阳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
下片又从眼前景物写起。
“蘋洲外”三句 ,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 。
“蘋洲”是长满蘋草的洲渚;
蘋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
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
作者遥想当年与平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阳修和苏东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 ,黯然神伤扼腕叹息。
“杨柳”和“烟雨”是欧阳修和苏东坡词中描写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苏二公无限景仰外 ,还寄托了沧桑之感。
“杨柳”已非 ,“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
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无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
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
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
此词从登平山堂所见景物写起,转入抒情、议论,除了怀念欧苏两位“文章太守”以外,又抒发了国土未被收复的愁恨,思想内容是丰富的。
词的上片从山色写到身世、家国之悲,从横的方向驰骋思想,换头又回到山色,使描写对象与上片开头复合;
然后再从纵的方向驰骋思想,怀念欧苏二公,其写法大开大合,纵横自如。
最后以匹马西风作结,留下了词人踽踽独行的形象,久久绕人脑际。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5731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