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朝代:作者: 葛长庚 体裁: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迆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注释注释:葛长庚的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讲究,工于推敲。

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 ,同时用“ 远 ”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 ,用“春 ”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

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饱含了惜别的全部情绪。

这首词的开头纯用景语,由于一二句意境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就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分外的浓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将汹涌而出了。

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作者却突然打住,来了句“ 时见双燕语风樯 ”。

“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

作者反而欲说还休,这种写法既写出情之切,难以表达,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作者炼句谋篇的功夫。

“双燕语风樯”是借物写人 ,从侧面补叙“ 相留相送”中的情意。

“ 满目 ”以下三句分别将别时所见、分手远去、别后独处三个环节写了出来。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

至于将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用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

用“ 千里 ”明提两地遥远的距离 ,用“沃”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 ,都极有分量。

“ 回雁峰前路”是设想中的来日前程 。

回雁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传秋雁南飞,至此而返。

但是作者到了那里,返得了还是返不了呢?

“ 烟树正苍苍 ”便暗示:那里渺茫难测,何从预料归期 !

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词中独写“回雁峰”是有讲究的。

下半阕,作者用三个字的短句,选取漏、灯、马三种事物表现行人单调的旅途生涯。

其中,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

“ 马蹄香”是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 。

然而漏残焰短 ,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将开始。

“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写的是未来的旅程 。

词用“ 浮云飞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诗文中较为常见的 ;

而“一身将影 ”用上“将”字,把“形只影单”的意思予以翻新,就开始露出逋峭之势 ;

至“ 向潇湘 ”三字虽只引入地名 ,但潇湘为湘江的别称,位置在衡山之,连系上半阕中“回雁峰前路 ”一句 ,将词人心中的留连眷念之情刻画了出来。

“多少”以下三句写“一身将影向潇湘”时的情绪,其中“多少风前月下”即叙述自己的孤独,又比照往日风前月下的幸福与团聚 ,在对比中写尽思念,写透凄切。

“ 迤逦天涯海角”从回雁峰、潇湘再往极远推开,并从“ 多少风前月下”的美好回忆中惊醒,于是自然吐出了“ 魂梦亦凄凉 ”这一撕裂肝肺的呼声。

以“又是春将暮”结尾,既呼应“江上春山远”,又挽住不尽的跋涉 ;

“无语对斜阳 ”既呼应“ 山下暮云长”,又挽住无穷的凄凉 。

有了这两句,就能总揽全篇大旨 ,使词作首尾连贯 ,浑然一体 。

此外,结处出现“ 无语对斜阳 ”的人形象,将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极耐寻味。

葛长庚有云游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隽飘逸。

这阕词赋离愁,从“春山”、“暮云”以下,选用一连串最能叫人愁绝的景物,间用比兴与直接抒写之法,多方面渲染个人情绪,写得愁肠百转,深沉郁结。

然而词篇从“ 相留相送 ”写起,一气经过回雁峰、潇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虽千回百转,却能一往直前。

气脉贯通,气韵生动,实是词中珍品。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5770247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