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春恨

朝代:作者: 陈亮 体裁: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

向南楼、一声归雁。

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

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注释注释①闹红:一本作“闹花”。

形容百花盛开。

②平莎:平原上的莎草。

或说,平整的草。

茸嫩:形容初生之草十分柔嫩。

③迟日:春日昼长,故曰“迟日”。

④阁雨:把雨止住。

阁,同搁。

⑤罗绶:罗带。

评解这首春恨词,上片从写景引向人事。

柳媚花娇,草软莎平。

淡云微雨,春光宜人。

然而这“芳菲世界”却无人游赏,都付于流莺飞燕,实在令人生“恨”。

下片写闻“归雁”而“念远”,感今忆昔,“几多幽怨”。

这首词的可贵之处,是用“幽秀”之笔,写出了家国之情。

正由于笔曲意深,含蓄而味永,艺术效果往往并不在壮怀激烈的言词之下。

手法之妙,于此可见。

集评徐釚《词苑丛谈》:陈同父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豪杰,其《水龙吟》词,乃复幽秀。

刘熙载《艺概》卷四:同甫《水龙吟》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言近旨远,直有宗(泽)留守大呼渡河之意。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此词写的不是儿女情的“春恨”,而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种“春恨”,它寄寓着祖国南北分裂,国耻未雪,家仇未报的悲愤。

这样,便是以“芳菲世界”来比喻沦陷了的中原锦绣河山,而“莺和燕”,则是奸邪小人和卖国求荣之类人物了。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本词和辛弃疾的名篇《摸鱼儿》是同一风格,若论婉丽含蓄,意境深远,二词也可说是相映生辉。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凭高念远,疏宕有致。

起数句,皆写景物。

“闹花”两句,写楼高风微。

“春归”三句,写平莎垂杨。

“迟日”三司,写寒暖不定。

“恨芳菲”三句,总束上片,好景无人赏,只与流莺闲燕赏之,可恨孰甚。

换头,因雁去而念远。

“金钗”三句,言当日之乐事无踪。

“罗绶”三句,言别后之幽怨难消。

“正销魂”三句,以景结,伤感殊甚。

---------------------------本词抒写春恨。

上片恨今日芳菲世界,游人未赏,付与莺燕;

下片恨昔年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一起用“闹”字烘托花的精神情态,同时总揽春的景象,与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相比 ,毫不逊色,加上东风软(和煦),更烘托出春光明媚,春色宜人。

翠陌,翠绿的田野;

平莎茸嫩,平铺的嫩草,用茸嫩形容初春的草,贴切恰当;

垂杨金浅,浅黄色的垂柳。

迟日催花,春日渐长,催动百花竞放;

淡云阁雨,云层淡薄,促使微雨暂收;

轻寒轻暖,不寒不暖,气候最佳。

这些都是春归大地后带来的春景、春色。

荟萃如此多样的美好景色,本可引人入胜,使人目不暇接而留连忘返。

可是歇拍四句却指出:在今朝,游人未曾赏玩这芳菲世界,只能被啼莺语燕所赏玩。

莺燕是“能赏而不知者”(《草堂诗余正集》沈际飞语),游人则为“欲赏而不得者”(同上)。

鉴于人情世故都是这样,尚有何心踏青拾翠!

过片两句,因寂寞而凭高念远,向南楼问一声归雁。

从上片看,姹紫嫣红,百花竞放,世界是一片喧闹的,可是这样喧闹的芳菲世界而懒得去游赏,足见主人公的处境是孤立无助的,心情是压抑的。

雁足能传书信(见《汉书·苏武传》),于是鸿雁充当了信使,因为征人未回,向南楼探问归雁消息。

金钗三句,谓昔年赏心乐事,而今已如风消云散。

金钗斗草,拔金钗作斗草游戏。

宗懔《荆楚岁时记》:“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 。

”青丝勒马,用青丝绳做马络头。

古乐府《陌上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

”罗绶三句,谓难忘别时的恋情,难禁别后的粉泪,难遣别久的幽怨。

罗绶分香,临别以香罗带贻赠留念。

秦观《满庭芳》“罗带轻分”,亦此意。

翠绡封泪,翠巾裹着眼泪寄与对方,典出《丽情集》记灼灼事。

几多幽怨,数不清的牢愁暗恨。

正销魂三句,有两种断法,一断在“魂”字后,另一断在“又是”后,两者都可 ,而后者较恰当。

因为一结要突出“又是”之意,用“又是”领下面两句,由于又看到了与昔年离别之时一般的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触发她的愁绪而黯然销魂。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古代蜀君望帝之魂所化 。

(《华阳国志·蜀志》)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动人们别恨乡愁。

这首词上片,作者几乎倾全力烘托春景的无比美好,而歇拍三句,却来一个大转折,指出人们以不能游赏美好的春景为憾事,以如此芳菲世界被莺燕所占有为惋惜,才领会前面之所以倾全力描绘春景者,是为了给后面的春恨增添气势。

盖春景愈美好,愈令人惆怅 ,添人愁绪 ,也就是春恨愈加强烈。

杜甫所谓“花近高楼伤客心”(《登楼》),“感时花溅泪 ”(《春望》),即为此种思想感情的反映 。

下片似另出机杼,独立成篇,其实不然,它是全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上下片有岭断云连之妙。

上片因春景美好反而引起春恨,这是客观景物与内心世界的矛盾,而所以铸成此种矛盾的,伤离念远是一个主要因素,下片就是抒写离愁别恨的,因而实与上片契合无间。

从赏心乐事的一去不返,别后别久的十分怀念,别时景色的触目销魂 ,都在刻画主人公的感情深挚 。

可是作者是一位“推倒一世之智勇 ,开拓万古之心胸”(黄宗羲《宋元学案·龙川学案 》)的铁铮铮汉子,他写作态度严谨,目的性明确 ,每一首词写成后,“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叶適引陈亮语)。

所以很难想象他会写出脂粉气息浓郁的艳词。

据此,才知下片的闺怨是假托的,使用这类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并不鲜见,大率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感情。

此种愤激之情是作者平素郁积的,而且与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相表里,芳菲世界都付莺燕,实际的意思则是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

为此,清季词论家刘熙载评这几句词 :“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

”(《艺概》)以小词比壮语,不觉突兀,是因其精神贴近之故。

陈亮传世的词七十多首,风格大致是豪放的,所以明代毛晋说:“《龙川词》一卷,读至卷终,不作一妖语、媚语,殆所称不受人怜者欤 !

”(《龙川词跋》)后来他看到本篇及其他六首婉丽之词,修正自己的论点,曰:“偶阅《中兴词选》 ,得《水龙吟》以后七阕,亦未能超然。

”(《龙川词补跋》)其实毛晋本来的论点还是对的,无须修正。

作家的作品,风格、境界可以多样。

陈亮词的基调是豪放的,但也出现一些婉约的作品,毫不足怪。

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辛弃疾《 摸鱼儿·暮春》,情调岂不缠绵凄婉,但毕竟与周(邦彦)、秦(观)不同,苏、辛和陈亮的词,和婉中仍含刚劲之气,所谓骨子里还是刚的,关于这一点,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5818502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