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游钱塘西山

朝代:作者: 张野 体裁:

一鞭空翠烟霏,笑谈已到山深处。

丹崖翠壁,野猿幽鸟,冷泉高树。

兜率天中,蓬壶境内,偶成佳遇。

正扪参历井,穷探未了,回首早,疏钟暮。

画舸亭亭横渡。

醉归来被谁留住。

云窗雾阁,群仙应笑,尘缘相误。

白雪歌残,青鸾梦觉,满身风露。

料明年却向,古台高处,忆桃源路。

半生人海风波,谤书盈箧从文致。

归来结构,且图*伏,敢求华丽。

朝暮娱人,水声山色,柳阴花气。

笑彤闱紫闼,浮沉十载,更几载、成何事。

好是西成咫尺,秫田风、已飘香味。

安排小瓮,从今人怕,邻翁酒贵。

更筑诗坛,陪君游刃,周旋余地。

但有人来问,金銮旧话,便昏昏醉。

半生人海风波,谤书盈箧从文致。

归来结构,且图*伏,敢求华丽。

朝暮娱人,水声山色,柳阴花气。

笑彤闱紫闼,浮沉十载,更几载、成何事。

好是西成咫尺,秫田风、已飘香味。

安排小瓮,从今人怕,邻翁酒贵。

更筑诗坛,陪君游刃,周旋余地。

但有人来问,金銮旧话,便昏昏醉。

韵萧远。

主人出侍人弹琵琶侑觞,酒未终,上马径去,恍然蓝桥湓浦之遇也,赋水龙吟以记其事,呈子方一笑等闲过了清明,草痕深一庭新翠。

光风信息,牡丹初褪,茶*犹未。

燕语清圆,梅英松润,困人天气。

笑文园倦客,诗才减尽,犹*有,伤春意。

别有留春去里。

小房栊、玉英双倚。

天香浮动,朱衣乍试,铅华尽洗。

一曲琵琶,轻拢挑拨,未觞先醉。

又匆匆上马,蓝桥路隔,漫增凝睇。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

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

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

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

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

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

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注释注释:这又是汪元量关于国破家亡的伤感词。

1276 年(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 ,元军南下 ,丞相伯颜率领大军攻到南宋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 。

南宋朝野震荡,太后谢氏传国玺请求降元。

不久,元大军兵入临安,三宫都做了俘虏。

后帝后、妃嫔及宫官三千多元被押北上燕京,汪元量其时为乐师,也裹挟其中 。

在途径淮河时 ,舟中宫女奏起琴,琴声哀凄,勾起了汪元量缕缕痛苦的情思,感怀而作《水龙吟》。

“鼓鼙惊破霓裳 ,海棠亭北多风雨”,起笔即点出德祐之难,用形象的语言,写亡国的巨变。

朝廷还沉浸在欢歌乐舞之中,却突然被城外惊天动地的战鼓惊醒 ,战争的血雨腥骤然降落的皇城深宫 。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乃前句所本。

海棠亭即指唐宫内的沉香亭。

《太真外传》记 :“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 ,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 。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 。

上皇笑曰 :‘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

”这里 ,借唐天宝之变写本朝之事,借历史来喻今,批判朝廷的败落 。

“玉啼金泣”“金泣”兼用金人滴泪的典故 ,典见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仙人临载 ,乃潸然泣下 。

” 写易代被遣的悲哀 ,颇为贴切。

“驼背模糊”三句,点化杜甫 “马头金稦匝,驼背锦模糊”(《送蔡希曾还陇右》)诗句,承上“此行良苦”,想象到敌国之地的亡国奴生活 。

“自都门宴别”三句,极言其“ 苦 ”。

“龙艘锦缆”指的是隋炀帝事,用来比喻帝后所乘之舟 。

南下和北上都是亡国之事这三句,既是舟载北行的实况写照 ,意谓国运已尽、无力回天。

“ 春 ”是押解出发的季节 ,象征南宋国运。

“春归去”指南宋王朝的国亡如春天一样终结。

“空”字浸透了徒唤奈何的深悲。

下片转写船经淮河时的感受。

“长淮”点题“淮河舟中 ”。

“非吾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

望断长淮,美景色已非昔日色调,盖心情不同之故。

“目断”、“怅”,眷恋、凄婉之情赤者然墨上。

“受降”三句,借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受降城外月如霜”,再以设想之辞,想起以后的生活,心中泛起陈陈酸楚。

汉、唐均有受降城,多在西北边塞但非一地。

这里仅借用而已,不是实指。

“ 粉阵”以下,目光又从远方回到近旁。

帝王、侍臣、后妃、宫女 、等级原本森严,而今“ 粉阵红围”皆为囚徒,主奴难辨,不分宾主。

在狭窄的小舟中,拥挤着入眠。

唯独那位满怀愁绪,多愁善感的宫女 ,在孤灯下弹拨着琴弦,也撩拨着词人幽伤的心绪。

最后三句直应词题“夜闻宫人琴声 ”收束全篇,含蕴悠长。

上片重在铺陈背景,下片围绕题面。

同时将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行前和今后,统一在“惊”“苦”的感情基调上 。

从而避免了章法上的平铺直叙。

“龙艘锦缆”极具象征意味。

宋末国变的山河之恸,词家创作甚多,但多托为咏物,字面隐晦表意模糊 。

汪元量的这首词则不同,作者以亲历之事,细作陈述,更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

作者借宫女的琴弦,抒发了“亡国之苦,去国之戚”。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5828771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