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朝代:作者: 刘辰翁 体裁: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注释注释:原序: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此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

写于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昺祥光元年。

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政权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作者在旅途中写成。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词中景物所处的时日,着重之处在于“春事谁主”这个主题。

“璧月”,有“满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赋》),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以璧玉咏元宵之月,极为生动传神;

月明则云淡,天青云色一体难分,故曰“黛云”,炼字亦考究。

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

但如今谁是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呢?

发此一问 ,字字千钧直截了当地楔入词的主题 ;

紧接着“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从“禁苑”、“湖堤”二词看,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

从“前度”(源出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一词看,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亡后还重来过。

“娇寒”、“倦暖”,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

似乎“禁苑”、“湖堤”在词人看来都只觉有娇弱、倦乏之感。

“遽如许”三字,好像从词人心底喷涌而出,字字玑珠,表示了事态变化之速,词人每想到此便心情异常沉重,从字里行间可见词人自哀痛之情。

写到这里,词人突然宕开一笔,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 :“香尘暗陌 ,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此处描绘出昔日上元之繁华,如今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

”谁料今日上元 ,元军宵禁 ,想游也不可得。

“风雨 ”两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担心其夕有风雨,尚未即有风雨也 ;

再加“似”字,则竟是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是由于人事所致。

今非昔比,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 ,又叙起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

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是“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只能以哀愁的小词自慰,这是人间最苦之事。

刘辰翁时而写李清照,时而写自己,时而又叙起李清照当年。

作者词中用清照身份、情事、心绪说明的正是他自己,“赋词最苦”,一语双绾,二人皆然。

词的结尾,刘辰翁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当时 ,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

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

词人无法入睡 ,只好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

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常例仪式。

感慨良多!

作者可以说是辛派词中的佼佼者。

在这首词中作者融汇了种种复杂的感情,笔锋达间,情感真切,因此可以称之为宋词有力量的殿后之作。

虽当时有人刘辰翁过份赞美,但总起来讲作者仍不失为一名宋词的佼佼者。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5894473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