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朝代:作者: 辛弃疾 体裁: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注释注释:①此闲居瓢泉之作。

赴调:赴任调职,即指调官桂林事。

上篇借古抒情,本篇“戏赋辛字”传意,身世之感益显。

上片从正面说,就“辛”字内涵和外延巧为文章。

正其“辛辣”,故群小或避而远之,或畏而谗之。

两度劾罢,便是明证。

下片从反面立意,谓“辛”氏与“芳甘浓美”无缘。

“付君”三句归到送别题旨。

结拍钩转“辛”字题面,谓以上虽曰“戏语”,其中真谛,茂嘉日后自可领略。

②“烈日”三句:谓辛家世代为人刚烈正直,对君国忠心耿耿。

烈日秋霜:酷夏的炎阳,寒秋的严霜,喻性格刚烈正直。

家谱:指辛氏家谱。

③“得姓”三句:不知辛氏得姓于何年,且听我详参“辛”字之义。

细参:细细参详,仔细品味。

④“艰辛”三句:言“辛”包含辛酸辛苦之意。

⑤“更十分”两句:言“辛”字本义为“辛辣”,人不堪其辛辣,如食椒桂欲吐。

椒桂捣残:将胡椒、肉桂(均药用植物)捣碎。

苏轼《再和曾布〈从驾〉》诗:“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馀辛。

”⑥“世间”三句:谓世间纵有香甜甘美之物,但从不到我辛氏家门。

芳甘浓美:此喻荣华富贵。

⑦“比着”三句:言比不上别家子弟世代高官厚禄。

比着:此谓比不得。

儿曹:儿辈子孙。

累累:接连不断。

垂:挂。

组:丝绸织成的宽带,用以佩印或佩玉,此指佩挂金印。

⑧“付君”三句:望族弟此去戮力政事,青云直上,勿以兄弟情谊为念。

此事:指调官桂林一事。

对床风雨:唐代诗人韦应物《与元常全真二生》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苏轼兄弟读此诗有感,曾相约早退,共为闲居之乐(见苏辙《逍遥堂》诗引)。

辛词即用以言手足之情。

⑨“但赢”两句:言茂嘉日后饱经官场风霜,自将记取我今天的临别戏言。

靴纹绉面:言面容衰绉如靴纹。

据欧阳修《归田录》载,北宋田元均在三司使供职,权贵家子弟亲友多有求托。

田元均虽内心厌恶而不从其请,但总是强作笑容把他们送走。

因此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 》,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

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

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贺新郎》,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

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

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

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 ”。

“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 ,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 ,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

“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

”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 ”,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

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 。

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

汉有辛庆忌,一代名将,威震匈奴。

成帝时,朱云以丞相张禹巴结外戚,上书请诛之,帝怒,欲杀云,辛庆忌冒死相救。

后庆忌子孙亦忠耿,不附王莽,被诛。

当然,写词不能像修家谱那样纪实,况且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所以词人不多花笔墨,而是别出心裁地与族弟“细参辛字”来了: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

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 ?

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以博取一笑吧。

于是咬文嚼字起来,仔细体会辛字的含义,有辛苦、辛酸、辛辣等多种内涵,他发表高论了:“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我们辛家门这个“辛”字,是由“ 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 !

三句话句句不离“辛”字:“艰辛”“悲辛”“辛酸”“辛苦”。

写诗填词向以“同字相犯”为戒,而这里三句“辛”字四见。

用得自然,增加了音调的视听效果,并使词情得到充分渲染。

更妙的是 ,形式上是“ 细参辛字”,内容上又语意双关,含着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牢骚。

不是么,上面谈到那位辛庆忌 ,“艰辛做就”不世的战功。

可是,到了他的子孙,就尝到惨遭杀戮的“悲辛滋味”了。

联系到稼轩本人,从“壮岁旌旗拥万夫 ”,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 ”,也是够“辛酸、辛苦”的了!

总而言之,我们辛家人的命运总离不开一个“辛”字 ,怎么会这样的呢 ?

原来根子还在这个“辛”字上。

辛者,辣也,这是辛字的本来含意,也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性格啊!

我们辛家人生成耿介正直的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就如同我们的姓氏一样,火辣辣地不招人喜爱 。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这两句更就辛字“辛辣”这层含义加以发挥,借字说人。

北宋曾布有《从驾》诗,押“辛”字韵,苏轼一和再和 ,有“ 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余辛”之句,稼轩信手拈来,用得很好。

下片接“向人辛辣”的话头继续抒发感慨。

正因为我们这个姓,世间应有尽有的“芳甘浓美”的东西,都轮不到“吾家门户”了。

眼看人家子弟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我们哪儿比得上人家呢!

正话反说,无限感慨,嬉笑戏语,隐含牢骚。

比不上人家怎么办?

争口气呗!

于是话儿转到送茂嘉赴调的题目上来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

”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

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

到了你年老力衰的时候,一定会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的 。

“对床风雨”,语出韦应物诗:“宁知风雨夜 ,复此对床眠 ”。

这两句诗颇为苏轼、苏辙兄弟所欣赏,十分向往风雨之夜、兄弟两人对床共语的境界 ,并为此相约早日退隐,后遂成为故事。

“靴纹绉面”,典出欧阳修《归田录》: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人情者不绝于门,他深为厌恶,却又只好强装笑脸,虚与应酬。

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

”茂嘉赴调,稼轩祝贺他高升,自是送别词中应有之意 。

而用“靴纹绉面”之事,于祝辞里却有讽劝。

实际上是说,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

到头来你也会后悔的。

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

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5896467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