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癸酉春社

朝代:作者: 王炎2 体裁:

清波渺渺日晖晖。

柳依依。

草离离。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

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

踏青时。

懒追随。

野蔌山淆,村酿可从宜。

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释注释:春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时间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

这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蛰伏了一冬的人们,无不想走出家门,到自然界里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

农事即将开始,村民们也纷纷集会祷祝,祈求一年的农事顺利,家庭幸福。

因此,欲见农民淳朴之风气春社是一很好的入手之处。

王炎生于公元1138 年 ,到癸酉年(1213)已经是七十五岁的人了。

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引起他踏青的情致,可是年老力衰又迫使他不得不蛰居在家。

这种矛盾反映在词中,便处处表现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

词篇从景物入手,平平叙起 ,似是闲笔 。

然而辽远静谧的景物,本身已在空阔中显出寂寞之情调,再上加作者欲游不能的力不从心,全文的惆怅基调已显端倪本词善于以景显情衬情,首句即是如此,因而,“闲笔”之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无穷的感情。

古人云:“笔未到,气已吞”,当是此类技法。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

紧接在平淡的景物描写之后,突然直接抒写情怀,有如异军突起,来势极猛 。

可是“情绪”究竟如何呢?

“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这三句再一次不直叙感触,仍以环境风物入词,似乎在“顾左右而言他 ”。

作者一方面有意躲开感情的沉重压迫,另一方面继续用寂寥的环境映衬无可奈何的心理 :“帘箔四垂”写庭院之“静”;

“人独处”两句,化用唐翁宏“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诗句,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 ”,寂寞无聊的心绪,皆包含在这种种形象之中。

这种写法,不仅用对读者的启发代替作者的絮絮陈言,容易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而且笔法一张一弛,在跌宕变化之中也显示出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下半阕是作者感情的正面抒发。

根据内容,可以分作三个层次 :“怯寒未敢试春衣”写怯寒 ;

“踏青时 ,懒追随。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写勉力踏青,但又有些力不从心,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聊遣情绪而已;

“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写醉酒,拚却一醉,这正是以上诸般情绪交织的结果。

从因果关系上说 ,“怯寒”即是“老大逢春”情绪的根源,所以也就是下半阕的症结所在:连春衣都不敢试穿的人,自然不敢追随踏青,但人逢春社,寂寞难熬,只得以酒遣情一醉方休,即使笑我人“痴”又有何妨。

从情绪的凝重程度看,试春衣的目的为的是去踏青,而踏青的结果却是一醉。

——因此,下半阕所写三层虽都是作者所最不堪忍耐的,然而在处理上,一层却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更叫人伤怀。

王炎填词 ,力求“不溺于情欲 ,不荡于无法”,“惟婉转妩媚为善”(《双溪诗馀自序》)。

这阕词抒写“老大逢春”的帐惘情怀,微婉缠绵,颇具婉转妩媚之美。

但词中感情,浓而不粘 ,“哀而不伤”作者居高临下从容抒发情绪,始终不为情役,这是它“不溺于情欲”的表现。

至于“不荡于无法 ”,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第一、章法精密。

如前所述,这首词前后两片各自可分三层,每层之间起伏变化,但意脉不乱,虽极曲折之势,却能一气贯下,因而层次极清,组织极精。

第二、句法浑成。

本篇字字都经锤炼。

但初读时则又好象全不经意。

比如“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 ”,其中“谁知”二字既指感慨深沉,又说无人理解,表现力很强,读来又十分平易。

只有通读全篇细细品味才知其妙。

再如“人独处 ,燕双飞”,全不见一点斧凿痕迹,却是词人精心设计的画面。

至于开头处连用四个叠字句,渲染春光,暗寓情怀,都十分到家。

结尾处于平平叙写之后 ,采取拟人手法 ,说“花不语,笑人痴 ”,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这些地方,都是作者重视章法的表现。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003445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