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引/江城梅花引

朝代:作者: 姜夔 体裁:

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

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

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

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注释:在白石词中,对梅花的描写总是与其对合肥情人的追忆联系在一起的,这成为白石心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因此,睹梅怀人成为白石词中常见的主题。

这首《江梅引》正是如此。

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之冬,姜白石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见梅而怀念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 ,因作此词,小序指出 :“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

”说明这是藉记梦而抒相思之作。

上片以悲欢两种不同梦境反映相思之情。

“人间”三句,回想起五年前两人依依难舍的惜别场面,这曾在另几首词中提到“ 拟将裙带系郎船”,“玉鞭重倚,却沈吟未上,又萦离思”。

时光流逝,匆匆五年过去,相会仍是无期。

看到“翦翦寒花小更垂”的腊梅,相思之情,悄然而生,然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

“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

小窗之下,伊人几度进入词人的梦境仿佛当年两人携手出游,荡舟赏灯 ,移筝拨弦,其乐融融。

“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今夜却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词中只好在凄凉的庭院中独自徘徊,却一无所见,不禁悲从中来,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

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

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白石写梦,多用提空描写 ,即不拘泥于对梦境本身的细腻描写,而是化实为虚跳出梦境,重在叙写对梦境的难以言传的独特感受。

下片“湿红”三句,用晏小山词意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

”薄薄香笺 ,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

所恨的是书已成而信难通。

于是想起伊人当年弹筝情状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

”如今玉颜既不可见不见,那玉柱斜列如飞雁的宝筝也踪影全无。

“无雁飞”,包融有二层含意,一是指伊人不见无人弹筝,另一是无雁传书,音问难通。

亦即秦少游所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

”这一种刻骨相思之情,又能诉与谁人说?

“俊游”四句,通过回忆透露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先忆旧日携手同游之地 ,恐怕巷陌依稀而人事已非,那斜阳枯树,徒然增人悲思,正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再念别时曾指花相约:“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江山,甚时重至 。

”在送人往合肥诗中,也曾表示后会有期:“未老刘郎定重到,烦君说与故人知。

”但如今看来是泛舟同游的旧约已难以实现,这种悲苦的心事也只能深埋于自己的心底了。

“歌罢”两句,用《楚辞》淮南小山赋春草之句,“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眼下冬将尽而草已青,春草萋萋归期何时?

一种惆怅迷离之感弥漫心头,无人与说。

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 。

白石一生布衣,虽不乏名公臣卿与之交游,但仍多有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之感。

白石恋情词注重的不是声色描写,也不是行动描写,而主要是反复倾诉一种难言的内心感受,故以蕴藉深挚见长,本词也不例外,可说是落落而多低徊不尽的风致。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037244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