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朝代:作者: 刘将孙 体裁:

流水断桥,坏壁春风,一曲韦娘。

记宰相开元,弄权疮痏,全家骆谷,追骑仓皇。

彩凤随鸦,琼奴失意,可似人间白面郎。

知他是:燕南牧马,塞北驱羊。

啼痕自诉衷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

叹国手无棋,危涂何策,书窗如梦,世路方长。

青冢琵琶,穹庐笳拍,未比渠侬泪万行。

二十载,竟何时委玉,何地埋香。

注释原序:大桥名清江桥,在樟镇十里许 ,有无闻翁赋《沁园春》、《满庭芳》二阕,书避乱所见女子,末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极俚。

后有螺川杨氏和二首,又自序杨嫁罗,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骑迫,间逃入山,卒不免于驱掠。

行三日,经此桥,睹无闻二词,以为特未见其苦,乃和于壁。

复云“观者毋谓弄笔墨非好人家儿女 ”。

此词虽俚,谅当近情,而首及权奸误国 。

又云“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又云“错应谁铸”,皆追记往日之事,甚可哀也。

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

适触于目,因其调为赋一词,悉叙其意,辞不足而情有余悲矣。

这是一首丧乱词。

词作于公元1296年。

词前原有一序,云:“大桥名清江桥,在樟镇十里许。

有无闻翁赋《沁园春》、《满庭芳》二阕。

书避乱所见女子。

末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极俚。

后有螺川杨氏和二首。

又自序生杨嫁罗,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骑迫,间逃入山,卒不免于驱掠。

行三日,经此桥,睹无闻二词,以为特未见其苦,乃和于壁。

复云:观者毋谓弄笔墨非好人家儿女,此词虽俚,谅当近情,而首及权奸误国。

’又云:‘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

’又云:‘错应谁铸’,皆追记往日之事,甚可哀也。

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

适触于目,因其调为赋一词,悉叙其意,辞不足而情有余悲矣。

”清江桥,在江西清江县樟树镇,为交通要冲。

丙子,即公元1276年。

这年春天,元兵攻陷临安(今杭州),江南大被劫掠。

从序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首词中,以深厚的同情,追述了二十年前发生在此地的一幕悲剧:一群弱女子,被元兵掳掠蹂躏的惨状。

词中,作者对擅权误国的权臣痛予谴责;

对受难者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上片描绘当年一群女子被元军掳掠、蹂躏的情形。

一开头就写出了元兵入侵时,清江桥畔的惨状──“流水断桥,坏壁春风”。

一曲韦娘”即杜韦娘,唐歌女名,后为唐教坊曲名。

唐刘禹锡有赠李绅歌妓诗“春风一曲杜韦娘”,这里借指当年那些落难女子。

“记宰相开元,弄权疮痏,全家骆谷,追骑仓皇。

”这里用了两个历史典故:一是“宰相开元”,李林甫为开元时宰相,专权误国。

这里用以借指南宋末宰相贾似道。

一是“全家骆谷”。

骆谷,在陕西省周至县南,直通汉中。

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逃往四川,走到骆谷时,感伤国乱,流涕吹笛,写出了《谪仙怨》之曲。

(见《唐五代词》之《广谪仙怨序》)这几句是说:在贾似道专权误国的年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满目疮痍;

元兵打过来之后,全家逃到这流水断桥旁边;

元军骑兵从后面追来,无路可走,被元军掳掠了!

元兵所至之处,奸淫烧杀,无所不为,多少妇女被任意糟踏。

作者把这些弱女子被元兵蹂躏的惨状,记叙于纸上。

下片抒发作者对这一历史惨状的感慨。

“啼痕自诉衷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

”那些被蹂躏的妇女,有苦无法向人诉说,只好“啼痕自诉”,乞求丈夫把休书收回,别提休妻(“下堂”)之事。

这凄惨的情景是谁造成的呢?

接着作者发出感慨:“叹国手无棋,危涂何策;

书窗如梦,世路方长。

”国手,经国之手,即宰相。

贾似道治国无策,又专制权势,以致误国害民,使人民遭此不幸!

下面,又用了王昭君、蔡文姬两个历史典故,进行对比:“青冢琵琶,穹庐笳拍,未比渠侬泪万行。

”王昭君远嫁匈奴,常以琵琶抒忧思。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青冢,昭君之墓。

所以,用青冢琵琶,指昭君。

穷庐笳拍,即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被掳入匈奴,作此曲以抒愁怨。

穷庐笳拍,代指蔡文姬。

在作者看来,那些被损害的妇女,比王昭君、蔡文姬的下场更凄惨!

末尾:“二十载、竟何时委玉,何地埋香。

”二十年过去了,这些无辜女子尸骨都哪里去了呢?

词人对这些落难女子的同情令人揪心,令人感佩!

“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瓯北诗话》)在我国历史上宋金、金蒙、元宋战乱之际,国家、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作家写出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丧乱”诗、“丧乱”词,但似这样一个作家以铺叙的词笔,描写人民的命运,如此深刻、真实,在词坛上还是十分罕见的。

本文作者,系刘辰翁之子,学博而文畅,名重艺林,词作叙事婉曲,善言情欸,颇具父风。

(贺新辉)这是一首血泪哀词。

据作者自序称。

在樟树镇的清江桥上,有无闻翁与杨氏女子回首题壁词,记述了元兵南犯时掳掠妇女的行为。

其中杨氏所和《沁园春》乃自诉其悲惨遭遇,语尤沉痛。

作者遂隐括其事,为赋此词,以写其家国沦亡之恸。

在两宋词坛上,如此深刻、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之作,实不多见。

首起三句点出留题的地点。

流水与断桥,坏壁与春风,这些意象背反的景物,被作者故意扭合到一起。

形成强烈的对此,使断壁颓垣的惨象更为突出,加重了凄苦的意味。

“韦娘”句活用刘禹锡“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意。

用以指代杨氏的题词(《杜韦娘》也是词曲名),并兼有怜其才艺、哀其命运的含义在内。

“记”下所领四句,笔颇曲折。

是用唐代开元、天宝之际的典实来比喻宋末政局,并以之概述杨氏题词的内容。

“疮痏”,创伤,此比喻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

“骆谷”为通往巴蜀的要道。

安史乱作,人民仓皇避兵,杜甫《绝句》云:“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

”词中“全家骆谷”用此。

接下来六句,则写其被辱于元兵的苦恨。

““彩凤随鸦,琼奴失意”,都是匹非其偶的意思。

美人不配俊夫,已是婚姻的不幸,何况家毁国亡。

辱于仇手,其悲恨更有甚于佳人之嫁厮养者多矣。

“燕南牧马,塞北驱羊”,喻蒙元的兵士。

前面着以“知他是”三字,虽以疑问语气出之,实有作者深沉悲慨在内。

这样就把一种受制于人,听凭蹂躏的悲剧写得曲折尽致了。

下片则夹叙夹议,写出词人对弱女子的同情以及作者身世之悲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啼痕”二句上承“韦娘”,把杨氏题壁时的心境曲曲绘出,身处亡国贱俘的惨境,故悲啼不已;

“下堂”本指妻子被丈夫休弃的婚变,这里说被迫失身于元兵,其辱有甚于被休弃者,故云“愧”。

“把笔低徊”则是传达杨氏题写词篇时的心境情态 。

“ 国于”二句暗承“宰相”,指贾似道之误国;

“书窗”二句则是自伤身世之笔。

刘将孙以一介书生而身处乱世,尘扬沧海,劫换红桑,竟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瞻望前程,怎不慨然以悲?

“青冢”以下六句专就杨氏其人。

其词着墨,一气旋折,愈转愈深,真有摇荡心魂,摧人涕泪的力量。

在刘将孙看来,这些写在桥头的哀苦词句,要比昭君怨曲。

文姬哀词更为凄苦和更令人同情。

因为正是用千万行血泪写成的,因为它是民族的哀吟呵。

“委玉”、“埋香”指女子之死 。

刘将孙此词之作,距宋恭宗德二年丙子暮春已二十年。

这个可怜的被“驱掠”北行的女子怕早已香消玉殒了。

那么哪里是她埋骨之所呢?

是在风沙漫天的朔北?

还是在马蹄匼匝的间关道途?

这些都无从寻觅了。

用一问作结,把人的思绪引向迢递的远方,益发令人读后难以忘怀了。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150603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