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送霍国瑞

朝代:作者: 魏初 体裁:

鸡舌浓香,朝马晨钟,十载禁廷。

恰行春绿野,从容冠盖,人家烟火,相望升平。

一夕霜台,又颁新宠,白璧青钱到姓名。

人争道,看春风袖里,霹雳抨轰。

谁怜汉水孤征。

得旗旆、相从有此行。

爱风流凝远,长歌细饮,青灯夜语,款曲交情。

恨杀文书,官程未了,又到殷勤渭城。

百年里,算悲欢离合,几度长亭。

君按西秦,我走东秦,一尊共开。

恨匆匆行色,无多款曲,区区别语,未易安排。

百二关河,三千道路,前岁如今曾往回。

但休问,过潼关北去,都是诗材。

公余应见青崖。

怕念我、兹游无好怀。

*也知巧宦,常居要地,其如公论,不用非才。

北渚光中,华峰影里,放得婆娑亦快哉。

三年里,尽平分烟景,抖擞尘埃。

雨足江皋,月满中秋,使客将归。

看扁舟空载,贫无长物,破囊收贮,富有新诗。

清白传家,怀金不受,洁已从来畏四知。

民何幸,尽相安南里,乐业熙熙。

谁知经界良规。

是三代相传古法遗。

要讲明有素,施行不扰,宽严相济,表里无私。

惭愧偏州,久淹老子,却怪朝家选用迟。

公子去,定致身*序,接武龙墀。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

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

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

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归兮。

归去来兮。

我亦办征帆非晚归。

正姑苏台畔,米廉酒好,吴松江上,莼嫩鱼肥。

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

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注释注释:原序:唐人以处士辟幕府如石、温辈甚多。

税君巽甫以命士来淮幕三年矣 ,略不能挽之以寸。

巽甫虽安之,如某歉何!

临别,赋《沁园春》以饯。

这首词是作者任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时所作,小序所谓“淮幕”当指淮东制置使司幕府。

词是为友人幕僚税巽甫饯行而作。

小序谓:唐代士子由幕府征召而授官的很多,而税君以一个在籍的士人身份,来我这三年了,我却一点也不能使他得到提拔。

他虽然处之泰然,可我多么歉疚!

临别之际,写这首词为他送行。

但从这首送别词中,人们读到的,不仅仅是那种浅层次的惜别,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有才干的友人不受重用而怅惘、而自责的感情。

首句便为不平之鸣。

“水北洛南 ,未尝无人,不同者时 。

”“水北洛南”意思是说:今天未尝没有石、温那样的人才 ,只是时代不同了 。

机遇好了,则人才辈出 ,机遇不好时,则命士如巽甫终是尘土销磨。

“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

宦情云薄,得失何知?

”这里是说:凭交情,我和巽甫是再好不过了;

但我们都是拙于吏道,将作官看得很淡薄,个中的得失怎么看得清呢?

照说,凭我们的交情和我的阃帅地位,巽甫是不难求得一进的,然而却不是这样!

其原因除了时代昏暗外,就是我的迂拙了。

这表达了作者的自责。

“宦情云薄 ,得失何知”,则又是对友人的鼓励了。

这里意思兼及双方,起到了上下层次的递转作用。

下面就着写巽甫的高尚志行了。

“夜观论兵 ,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巽甫常常和自己谈论军事,凭吊古迹,激昂慷慨,以千秋功业相期许 。

这里的“论兵”、“吊古”,既有历史的缅怀,又有现实的感慨。

在南宋,扬州是江淮要塞,淮东制置使司当时就是担负南宋东线抗御蒙古重任的。

这是概括三年间生活 。

分手之际是:“萧如也,料行囊如水 ,只有新诗。

”意思是三年来一无所得,归去是两袖清风。

这里还暗中点明巽甫的安贫乐道,虽遭逢不遇 ,仍不辍吟咏 。

这又和眼下以词饯行联系起来。

以上两层写巽甫才高志远、关切国事、品行高洁。

如此人物,令人起敬;

如此遭遇,叫人怜惜同情。

作者这样写来,其愤时、自责亦在其中。

上片可说是回顾,下片就是送行了。

换头连用两“归”字,表明巽甫态度之坚决,也表明作者对其行动的赞许。

不仅如此,“我亦办征帆非晚归”,我也要归去 。

送人将自己的心也送走了。

“正杂苏台畔,米廉酒好 ;

吴松江上,莼嫩鱼肥。

”吴中一带一直是士大夫退居的理想所在 ,苏轼曾向往那里“ 月致米三石、酒三斗”的生活,鲈脍莼羹更是古来为人盛称的风味。

以上所写为共同向往。

“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 。

”这里说两家住处是一水相连,退归之后还可以经常相聚。

“长亭路 ,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长亭路”即分别的地方,在这里折柳相赠以表留恋是古来习俗 ,也是人情之常,而作者却说:我们分手时不必这样了。

为什么呢?

这一是因为归去的地方那么好,不必恋恋不舍。

二是因为“我亦办征帆非晚归”,离别是短暂的,很快就会重逢。

下片写送行,主客双方似乎都挺轻松。

小序虽说巽甫安之 ,但“慷慨事功千载期”就如此无成而归,巽甫的心情自是不安,作者的不安在小序及上片已表露甚明。

下片如此写,是委婉的劝解。

词人将隐退后生活写得惬意 ,目的是安慰友人,减轻其心理负荷。

同时,下片的惜别与上片的愤时也是意脉相承的。

下片将巽甫归去的态度写得很坚决,也写出自己退归的决心,还写出二人对乡居生活的向往,这正是表露了他们对不重视人才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

总之,全词是围绕惜别也是惜才的中心来展开的。

这首词的语言质朴,有的地方行以古文句法,显得有些散缓,但很觉有味,这大概是全篇那类似谈话的语调造成的。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193872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