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静吟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
注释赏析苏舜钦(一OO八—一O四八),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南)人。
由范仲淹推荐入朝当官。
他的岳父杜衍是朝中大臣,想改革政治,反对者为了打击杜衍,便对苏舜钦加以诬陷,于是他被贬离朝,退居苏州沧浪亭。
这首诗是他闲居沧浪亭时写的。
题为“静吟”,全诗也环绕一个“静”字,极力描写环境的静和心情的静;
实际上却是不能平静的,诗中就隐隐流露出他愤恨的情绪。
诗的开头便说,独自一个人在沧浪亭里闲步,绕过那虚空的亭子,走到小石桥(矼)上;
这里多么安静啊,这种平静的心情和滋味,在人世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何以见得呢?
接下去就进一步具体地描写环境的静。
第二联说,那小山上树林里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了空疏的门户;
野生的藤蔓,绿油油的,曲屈盘绕,它的藤条已经伸入到破窗子里面了。
这种环境的确够幽静的了,而这种“静”,却是用“动”来表现的。
六朝梁代王籍有这样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就是说,在林子里因为有蝉的叫声,有鸟的鸣声,便更显得幽静,这种感受是很真切的,诗歌中常用这种化动为静的手法。
这里的“山蝉带响”,也正是用蝉声来烘托环境的幽静。
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还有一种化静为动的写法,六朝宋代谢灵运的名句说,“白雪抱幽石,绿筱(筱竹)媚清涟”,将白雪、绿竹这种静物,说成象人一样能抱、能媚(讨人喜欢),带有感情色彩。
这里是把藤萝写成能动的,它偷偷地伸进了破旧的窗子里。
这也是化静为动,又因为这种“动”,更渲染了小花园中的安静。
第三联引了两个典故,用来和自己的情况相比,想说明自已心情的平静。
“二子逢时犹死饿”,写的是伯夷和叔齐的事。
伯夷和叔齐反对周武王伐商王纣,在周武王灭亡了商朝后,二人发誓不吃周粟,逃到首阳山,后来饿死在那里。
一般都认为周朝开国时是个好的时代,二人遇到这个好时代,却执意不食而饿死。
“三闾遭逐便沉江”,写的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事。
屈原被人造谣中伤,放逐到今湖南湘江流域一带,后来自投汩罗江而死。
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与历史上的这三个人不同:虽然我和屈原一样受人毁谤而被贬逐,但我不投江而死;
虽然我和伯夷、叔齐一样,遇到“好时代”,但我不会死于饥饿。
我的心情是很平静的,是这样打发日子的:我现在每天吃得饱饱的,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成天睡大觉,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喝大量的清酒(澄醪),只恨这些酒不满缸(可盛十升的酒器)罢了。
这最后一联,用夸张的说法,说明自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静得很。
其实,不平静的心情,被贬退的牢骚,都寄托在言外;
不满的情绪,读者自己是可以体会得出来的。
http://www.richcon.net/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2290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