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感旧

朝代:作者: 张可久 体裁:

翠袖清风品玉笙。

罗裙凉月按瑶筝。

少年不饮若为情。

老眼那知谁尔尔,小楼无复旧卿卿。

石林高卧听松声。

点点疏林欲雪天。

竹篱斜闭自清妍。

为伊憔悴得人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

相逢恨恨总无言。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抒写男妇情别的词。

“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两句点明离别时间和地点,时间是“欲雪天”的寒冬季节。

地点是“竹篱斜闭”的乡野居处,周围是疏落点点的树林,描绘出一幅冬季万木凋谢的萧飒景象。

树林、雪天、竹篱,对客体的单纯描绘,“自清妍”,则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体审美观照。

苏轼有诗句云:“江云有态清自媚”,刘辰翁词的“自清妍”似乎受到了苏诗的影响。

妍,即美的意思。

但苏轼诗句是用来衬托他贬官黄州时的狂放态度,而刘词却是为反衬出离别时的心绪 :居处清者自清,妍者自妍,但都不管人间离别,作者以此无情反衬出有情之悲。

而且这两句还用轻淡的笔墨画出疏丽的画面,为离别设景,这在其他离别词中还不多见,格调很是高远。

时间、地点表明以后,主角出现了。

“为伊”句妙在一篇双关,男女之情思共述。

主语虽自然是女方,但“ 伊”与“人”实际上又皆指男方。

“为伊憔悴”一句显然是从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千古名句中(《蝶恋花》)变化而来。

这句表明:女子因男方离别而悲哀伤身,形容憔悴,然而却更引起男方的无限爱怜之情。

“欲与那人携素手 ,粉香和泪落君前,”两句,上句主语为男方,下句主语为女方。

“欲与”虽然换笔写男方,但仍绾合女子,“那人”、“素手”即是素手者,女子洁白晶莹之手也。

而且两句与上片文气衔接 :何以“欲与携手”?

正是紧承上片“得人怜”的具体表现;

眼看就要分“手”,这里却偏偏写紧握素手,依依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粉泪”低垂的是女子,“君”则指男方。

泪洒情人之前,一则承接上两句,感其怜爱与楔手的情思,二则开启结句离情的表达。

总之,“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相逢恨恨总无言”三句,主语在男女方交转换,错落有致,笔法多变,但每句都一笔双绾,兼写对方;

同时,文情层层推进,因果相连,细密完备:因憔悴而得怜,因得怜而携手 ,因携手而粉泪低垂。

词句直率朴实,非但不觉粗糙,反而显出感情的深沉与细腻。

结尾“相逢”一句,才知这次离别,原是男女双方别后重逢而又告别在即,他们心理上经历了由长期离之恨,转而重逢之喜,即又跌入更长离别的无限痛苦。

重逢之喜反而加深了重别之悲 。

“恨恨总无言”一句,正是这一心境的生动写照。

无言之恨正是恨的极致,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这首词的特色在于:以通俗白描的语言,写出细腻委婉的离别心绪,以淡雅简练的笔调,写出深沉真挚的男女情愫,这代表了刘辰翁一部分词作的共同特点:即善用于运用、淡语、轻语写出情致宛然的意境。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487090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