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朝代:作者: 纳兰性德 体裁: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注释传说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起容若的《饮水词》忍不住老泪纵横,叹息道:“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快活?

”若明珠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这句话,或许他就能更深切地了解儿子的悲哀。

容若心里想要的,偏偏是他给不了的。

物质的极大丰裕会有两种作用:让人懈怠,或者是激发人有更深远的追求。

往往,越是万事无缺的时候,我们越会觉得掌心里一无所有。

你听,那个捷克人说——生活在别处。

幼抱捷才,仕途虽平顺,却不受大用的容若,恐怕也心知肚明——自己这御前侍卫的荣衔只是皇帝御座前的摆设。

明是用来安抚功臣之心,暗地里却是用来阻止他父子权势进一步扩张。

明珠的权势那样大,长子又是如此精明而富有才干。

不把他带在身边,而放到六部去历练,万一羽翼丰满尾大不掉,对皇权来说是不小的威胁。

八岁登极,深谙帝王心术的康熙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对容若,明是亲近,暗藏挟制。

可以说是明珠的权势阻挡了容若的仕途,任他有“经济之才,堂构之志”也只得匍匐于皇权之下,身不由己地成为皇帝和自己父亲政治较量的牺牲品。

他便时时落落寡欢,虽身在富贵之家,气质却逾近落泊文人。

如此心意牵引付诸词章便满纸落寞。

这一阕《浣溪纱》身世之感犹重。

院子里的残雪映衬着月光折射在画屏上,使得绘有彩画的屏更看上去也显得凄冷。

夜已三更,帘外月色朦胧,人声寂绝。

不知何处落梅曲笛声响起,呜呜咽咽地惹断人肠。

下阕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叹息。

由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

本来词句至此,已令观者唏嘘不已,不料还有下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伤人欲死。

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肺的凄绝之美打动。

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见容若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神伤。

这阕我本解作爱情词。

以后是容若为了不遂的情事而自叹惆怅断肠。

直到某日翻见岳飞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惊见此词不但上阕和容若词中意境相似,连壮志难酬,英雄寂寞的心境也相同。

才知之前思路太狭窄,风花雪月地辜负好词。

《宋史-岳飞传》载,朱仙镇大捷后,岳飞“大功垂成”,却“一日奉十二道金牌”,令其退兵。

他“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南宋陈郁《藏一腴话》亦载:岳飞《谢收复河南赦》及《罢兵表》中有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壑之求”。

就是说他在宋金合约之后依旧反对和约,力主抗战。

而《宋史-秦桧传》也说:岳飞“以恢复为已任,不肯附合议”,“屡言合议失计”。

据此可见,岳飞此词当作于退兵之后。

其中“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是指其河南老家已成为沦陷区。

即使他解甲归田,也是无家可归。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感慨投降主和派占了上风,作为主战派的他,自然少了知音,报国无门。

然而最惹人感慨的不是“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是那句“白首为功名”。

连岳飞这样戎马一生的铁血英雄发出这样的感喟,想来是心灰之至,与功名世事皆有不堪回首的沉痛。

成为王败为寇总要看天命。

物换星移,芸芸众生中谁又真能青史留名?

人活一世赢来黄土三尺,青史又算什么?

光辉的墓碑,引你用光阴和才华献祭的祭台?

男儿唯一可以自许不悔的是拳拳报国治世之心吧。

于是,我们再来读容若的“断肠声里忆平生”,感慨会更凉深。

江山折腰,功名误人,这道理无人不知。

可惜贪一世英名追权贵烟云,从来是男儿宿命。

谁都知道这条路的尽头是悬崖,唯是谁也不肯先勒马。

就连陶渊明那样淡泊的人,归隐还带着无可奈何的色彩。

给他五斗米不折腰,要是十五斗估计也折了。

往事如风,将生平飞落如雪的悲苦,尽数吹散开来,如同蝴蝶的翅膀掠过干涸心海。

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

在尘世里翻滚的人们,谁不是心带惆怅的红尘过客?

注:捷克人:米兰昆德拉(安意如)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525375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