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
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
风虎云龙。
兴王祗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後,谁与争功。
注释注释: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
伊尹,原名挚;
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
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
”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 ),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 ,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 ,才有了作为。
吕尚,姜姓,吕氏;
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 ”。
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 ,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 ,恰值周文王出猎 ,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
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 ”;
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 ”。
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 ”,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 ”。
作者颇有自许之意。
“若使”即假如。
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
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
《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 。
”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 ,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
因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
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
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569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