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摧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注释:原序: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①客居合肥:时在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
②纾(shū):解除、排除,宽解。
③垂杨陌:杨柳飘拂的小巷。
④恻恻:寒冷凄恻。
⑤岑寂:寂静。
⑥小桥宅:姜夔在合肥情侣的住宅。
评解这是作者的自制曲。
通篇写景,而作者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之中。
上片写客居异乡的感受。
垂杨巷陌,马上轻寒,边城春色,举目凄凉。
而眼前柳色,“鹅黄嫩绿”,却与江南相似。
下片写惜春伤春情绪。
清明携酒,唯怕花落春去。
全词意境凄清冷隽,用语清新质朴。
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集评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长吉有“梨花落尽成秋苑”之句,白石正用以入词,而改一“色”字协韵。
当时清真、方回多取贺诗隽句为面。
谭献《谭评词辨》:白石、稼轩,同音笙磬,但清脆与镗鎝异响,此事自关性分。
黄花庵《花庵词选》:词极精妙,不减清真,其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此词是写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
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
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 ,一眼望去,满目荒凉。
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
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已近寒食,春光明媚。
但人去苍茫,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 ,有感于此 ,作者便作了这首《淡黄柳》。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
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 。
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
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
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
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 。
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
“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 。
“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
“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 。
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 ,语意十分深沉。
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
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
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 ,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相好。
白石词中提到合肥相好实有姊妹二人,一是能拨春风的大乔 ,一是能妙弹琴筝的小乔 。
说“强携酒 ,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 ,“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
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 ,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 ;
“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
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
合肥之秋如何?
作者只将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易一字叶韵,又添一“怕”字,意恐无花即是秋,语便委婉。
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归来,问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 ,韵味自足 。
“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
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空寂之感更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
然而还不仅此。
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
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
波波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
因此张炎赞此词 :“不惟清空,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现飞越。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672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