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朝代:作者: 姚燧 体裁:

菲菲香雪。

更照溶溶月。

管被司花嫌太洁。

故遗啼鹃溅血。

方舒笑脸迎丹。

两声深院珊珊。

有底春愁未诉,向人红泪阑干。

秋蟾澄皎。

影落波心小。

三万六千何渺渺。

倒浸玉京瑶岛。

*娥笑倚栏干。

素鸾飞处光寒。

唤起谪仙同玩,浩歌激碎狂澜。

秋蟾澄皎。

影落波心小。

三万六千何渺渺。

倒浸玉京瑶岛。

*娥笑倚栏干。

素鸾飞处光寒。

唤起谪仙同玩,浩歌激碎狂澜。

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漳壑风来号万穷。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释注释:蒙古灭金之后 ,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 ,不愿为官 。

公元1236 年3 月 ,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

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

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

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

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

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 ”。

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

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 ,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

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 ,一从松林间写风 。

风不可见 ,借物可知 ,一“号”一“啸”,表现生动。

“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

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 ,大开了眼界。

“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 ,拘于虚也。

”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

“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方》篇中。

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

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

词人登上泰山 ,也有这种感受 。

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

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 ,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

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

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

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

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

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 ,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

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 ,心情悲伤、惨淡。

“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 ,风格清脚沉郁 ,显得自然而精炼。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760268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