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朝代:作者: 王安石 体裁:

灯火已收正月半。

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

骑款段。

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

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

吹梦断。

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

灯火,指元宵节彩灯。

宋时元夜灯节 ,热闹异常 。

蔡绦《铁围山丛谈》:“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 。

”当时收灯后,又有出城探春的习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 、春意满野 。

而钟山一带,竹木葱茏,万花竞秀,景色更为诱人。

“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 。

“灯火已收”而山花满眼,用笔正所谓扫处还生。

这二句,即写了江宁附近的季候特征,又点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环境。

美景良辰,引逗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 ,于是笔锋一转 ,由“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ji àn )亭之游。

洊亭在钟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绣,是作者喜爱游赏的风景胜地。

王安石《马死》诗李壁注引《建康续志》云 :“金华俞紫琳清老,尝冠秃巾,扫搭服,抱《字说》,逐公之驴,往来法云、定林,过八功德水,逍遥洊亭之上。

”“新水漫 ”,说明是在雨后 ,经春雨洗礼,郊原格外清新。

款段,马行迟缓貌。

语出于《后汉书·马援传 》“乘下泽车,御款段马”,李贤注:“款犹缓也,言形段迟缓也 。

”后借指驽马。

这里作者实用以指他所骑的毛驴,亦取其“形段迟缓”之意。

作者退居江宁时,神宗赐他一匹马 ,后来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骑毛驴。

“蹇”谓蹇驴。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载,王安石在江宁 ,“筑第于白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

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

”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 。

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 ”。

山间谷壑毗连,四周峦嶂如屏,形成不少花木丛生的天然坞堡 ,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坞,洊亭附近有桃花坞等。

词人行经此种地带,不免停辔徜徉,访胜探幽,故曰“入坞 ”。

才行高冈,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坞”。

不畏云雾迷茫,不避谷堐低湿窈深,不计山路崎岖回环 ,而去寻访游伴,探奇览胜,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 ,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 ”的生活情趣。

下写僧斋昼寝 ,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

过片另起一意,意脉不断。

却,还也,仍也。

上写游山,此写憩寝,事有转折,故用“却”字。

因为孤身栖居山寺 ,故要拂拭僧床 ,撩起白色的帷帐。

“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 。

“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 ”,“春风暖”回应“正月半 ”。

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

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

煞拍三句写梦醒。

“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在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这首写政治家兼文学家的王安石,在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无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梦境之短了,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

全篇即事写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在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这首词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898652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